内容概要

“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 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问题,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时代的问题。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两个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坚持“两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历史自觉奋发进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要成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谋求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以真理结束,它为真理开辟了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只有本土化才能生根发芽,现代化才能充满生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面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矛盾,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要求,在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方面自然存在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时代坐标,根据新情况不断进行新探索,取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更能指导中国实践。 如果墨守成规,思维僵化,谈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特色,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不仅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能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将失去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特别注重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深入人心、为人民所爱、为人民所认同、为人民所拥有,就必须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一种表达方式,即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其世界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等重要内容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一致。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人民群众日常使用而不自知的共同价值观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

深刻认识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上的强党建设。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秉公创新,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本职,立足新实践和新发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它既不掉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词,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先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引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开辟,还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无论是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无论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都将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 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理念、新方略.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善于从五千年深厚的文明积淀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探究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 雄辩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理论指导。引领党和人民事业。 胜利在前。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人民同心协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可行的、稳妥的,是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大胆探索,也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挑战,需要正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深化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忧虑问题,国际形势变化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转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新鲜经验。相互矛盾的问题纳入理论讨论。 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中汲取历史经验、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新征程新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我们必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用好贯穿始终的立场和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本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人民、为人民、造福于人民,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力,凝聚人民智慧,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急问题,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积极性和活力,发现,及时总结总结群众创造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理论和政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导新的实践。 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回应人民群众真实需要和关切,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创新力不断增强,成为“时代产物”及自己的人民”形成,为人民所熟知。 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不断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 我们必须认真倾听时代的声音,响应时代的号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推进研究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提出正确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回答好“中国问题”,立足基本国情,紧跟亿万人民创造性实践,响应现实发展新要求,在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创新,推动和壮大中国式现代化。 回答“世界之问”,以世界情怀、世界眼光分析世界发展变化形势和趋势,为解决国际风云变局中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回答好“人民的问题”,倾听人民的声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回答好“时代问题”,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人类发展的前沿,作出更多引领时代潮流的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我们现在要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挖用好富中华文化的瑰宝,把激活传统与弘扬传统结合起来,结合历史与实际,加强理论创新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血脉,提出更多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精神的思想观点,赋予党创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了思想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