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近几日,朋友圈被国内学者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of the , JAMA)的一篇Meta分析刷屏,题目为 or D and in – Older : A and Meta-。面对这篇文章,评论区有赞许,也有质疑。看着各方热火朝天的讨论,热衷于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研究的小编也忍不住想发表点个人愚见,与大家共同思考、讨论。
1、辨证看待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文章类型仅为一篇二次研究的Meta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甚至哗众取宠,无法与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相提并论,因为其既不需要收患者入组,也不需要养细胞、养动物做基础,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足以。个人认为,首先临床研究也好,Meta分析也罢,无论是哪一种研究类型,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付出,不应贬低任何一种研究方式;其次,这种质疑只能说是对Meta分析没有足够清晰的了解,被目前一些低质量Meta分析泛滥的现状蒙蔽了双眼。其实想做一篇Meta分析不难,但是想做一篇高质量能发表于JAMA的Meta分析其难度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懂。
2、消费过后认真反思?
评论该文章的主要是两种声音meta分析,一种是各种膜拜和赞许,一种则是淡淡的一句 “只是一篇meta分析而已。”不知各位在评论前是否认真读过摘要甚至全文呢?笔者认为抛开其研究结果不谈,单从文章的方法与报告来看,本文可以说得上是学习meta分析的一篇模板之作,详尽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结局合并,无论是哪一步都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一般的范例。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图2 数据提取表
图3 质量评价图
许多Meta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未列出详细文献筛选的详细流程、基础数据提取表或是质量评价图,过分重视森林图meta分析,认为只要有森林图就是一篇Meta分析。其实并不然,一个Meta分析好比一个食品加工厂,只有精心挑选出的上好食材才能做出好的食品,过分重视食品加工的过程,而忽略了食材的选取,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呢?此篇Meta分析中详细的列出了每一篇文献如何筛选而来(图1),进行了什么样的数据提取(图2),质量评价的结果如何(图3),可谓十分清晰,使读者每一步均可进行追溯。
循证理念的普及深深地影响着各个学科,笔者于去年系统评价了发表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自创刊至2016年6月发表过的46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曹煜隆, 匡季秋, 陈美恋,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1):2636-2640),结果并不乐观,我们的Meta分析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方法学评价的量表与报告规范量表详细规定了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查找和进一步讨论(链接地址: (请长按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三、如何冷处理Meta分析的热潮?
近几年Meta分析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发表数量倍增,随之而来的是急功近利的低质量Meta分析数量激增,就连Meta分析的培训班也多了起来,导致一些学者对Meta分析类的二次研究不耻。对于这样的热潮,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去了解、去学习。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道路终将迈向正轨。
本文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对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在留言区留言,也欢迎大家在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发起/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