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教学质量有两条路径——课堂教学和作业,现实是,前者被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后者却被广大教师忽略。那么,学校教育中的作业存在哪些问题呢?作业的编制要注意什么呢?如何设计作业才能让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呢?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呈现思考与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作业课程
一、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作业布置的随意性。这是站在教师行为角度的反思。学完一篇文章和结束一天学习活动以后布 置作业,已经成为教师的惯性思维,成为被所有学生默认的生活常态。这时候布置作业,往往以巩固练习为主。但是,几乎所有老师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想不起来布置什么却又不能不安排,于是就随手写下:默写第一单元生词,默写要求背诵的段落,写一篇日记等一系列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这些为了填充时间而布置的作业不可能立足于学习的重难点,也不 可能具有作业安排的系统性,更缺乏作业编制的科学性,其对学生学习成长的价值可以说微乎其微。
其次,作业呈现的碎片化。这是站在作业内容层面生发的思考。打开学生的练习册,经常会发现一些跟近阶段学习毫无关联的内容,有时甚至会出现低年 级练习内容和形式难于高年级的现象反思近义词,这就是练习设 计无序化的典型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作业编写者没有作业设计的整体构思,没有 单元作业设计的整体编排,更没有学段作业的整体思路。于是,在根据文本思考设计练习内容的基础上,在练习量达不到预定的要求时,信手拈来一些内容进行填充。
最后,作业练习的片面化。这是站在作业系统的高度进行的反思。课堂学习结束后,给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形式各异的练习,以检查他们记忆、理解、掌握、综合、运用的情况。但是, 打开孩子们的练习册,即使是跟随教材配发的,也存在练习内容片面化、练习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最常见的练习形式有“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照样子写句子”等。特别是“看拼音写汉字”一类的题目, 在小学作业练习册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几乎达到了全覆盖。笔者统计了孩子们人手一册的某一版本五年级的《补充习题》,发现全册 25 篇课文,除了2篇古诗词和1篇现代诗,剩下 22 篇课文的练习题中,“照课文内容填空”这一练习形式的就有17篇之多。这种在练习册中占据大篇幅,应完成内容少且难度低,没有思维含量的作业,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实在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作业练习的低价值、片面化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站在课程的视域下思考作业编制,让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呢?
二、强化作业研究与设计的意识
1. 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作业的编制。
这里的整体可以说是一个学年,也可以是一个学 期。无论是学年也好,还是学期也罢,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站在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一个阶段作业的目标。要梳理清以下几个方面:①本学期我们要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②这些内容应该如何分配在不同的单元和课时,题型可以如何变化,角度应该怎样拓展; ③当同一知识类型在不同单元或者文章中反复出现,应选取哪一篇作为教学和练习的重点?以什么形式反复?如何体现练习的递进性等。当我们脑海中形成了这样清晰的脉络,一个学期围绕教材开展的学习和训练就会显得层次分明。梳理出训练脉络,分配好不同单元的训练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站在单元的角度考虑 作业的编制。一般而言,每个单元有 3~4 篇课文,这些文章题材十分接近,有着很强的向心性,编排主题 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对练习内容和 类型有一个整体把握,而且容易凸显作业在本单元中的阶梯性和递进性,很好地避免了重复性、无效性的 练习。
2. 明晰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的区别。
我们提倡作业一定和教学现场紧密结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续,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是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巩固与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够成为作业目标,两者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区别。比如苏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老师在教学中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小珍珠鸟的可爱;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3)初步感悟珍珠鸟逐步信任“我”的过程。
很明显,在三个教学目标中,前两个目标很容易成为作业目标,而第三个教学目标就不一样了,它的立足点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 悟,了解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学目标很难用作业的形式来呈现。
再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 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 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很显然,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第三个目标同样不适合作为作业让孩子们去总结和提炼,而且也很难让六年级的孩子明白如何完成这样的题目。 当我们分清楚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的时候,教学和作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更明晰了。
3. 制定清晰的作业目标指导学习。
既然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之间有差异,那么,我 们是不是在备课中也要制定出清晰的作业目标来指导学生学习呢?当然可以,而且十分有必要!我们来 看看如何制定作业目标。依然以《鞋匠的儿子》为例, 可以围绕教材本身制定如下的作业目标:
字词句类作业:(1)会默写生字新词,理解并能够用“卑微”“傲 慢”等重要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中“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这句话中包含的深深情 感,试着用“永远……永远……永远……”这样的句 式说一句话。 语言类作业: (1)熟读课文,试着体会林肯说话时的心情和情感,用正确的情感朗读好林肯说的三段话; (2)试着模拟林肯就职演说演一场微话剧; (3)试着围绕一个话题发表一次微演讲。注意用你的内容和语言打动别人。 综合性作业: 从林肯的品格、贡献和与林肯相关的社会命名等 方面试论林肯对美国的影响。
三类作业中,前两类都是基于课文内容的练习, 第三类是综合性作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作业, 要求学生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林肯的深度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单元作业的整体规划,穿插一些系列性的训练,让学生的练习更丰富。
三、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认为, 练习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获得某种程度的技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老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清楚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准备通过什么样的作业内容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业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学 习品质,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审视这一系列的问 题,不难发现,作业内容是众多问题的核心,在达成作业目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设计作业内容要关注什么呢?
1. 要关注作业序列的整体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能够站在学科的高度审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教师,是一个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作业编制序列,促使学生提升学科能力的教师。而清晰的作业序列,必然要建立在对作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笔者看来,这里的整体包括“大”“小” 两种。“大整体”指的是从学科特点出发必须关注的几个层面,包括拼音、字、词、句、阅读和写作等,“小 整体”是指上述每一项内容所包含的独立序列。我们以对汉字的掌握为例来看,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序 列:从汉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字音、字形、 字义,从学习能力方面可以分解为记忆、理解和运用,从练习所呈现的形式看又可以分解为看拼音写汉字, 选字填空、形近字组词、连字连词成句等多种形式。 这些内容有深有浅,练习形式有简单有复杂,每一项 又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链条,而且每一个链条上的环节,每一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都有十分明确的年段特点。教师只有把握了整个学科练习的脉络,明 晰了链条上承载内容的深浅变化,才能够站在高处, 把作业真正和整个课程结合起来,从整册教材或者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审视和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才是最 有价值的。
2. 要明确作业内容的价值性。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毫无价值的作业设计。比如,五年级《师恩难忘》一课,要求 学生“从课文中摘录两句表达‘我’对老师感激和怀 念之情的句子”;四年级《老师,您好》一课,要求学生用“好”和“朝”进行多音字组词;四年级《秋天》 一课,要求学生填写量词:一()黄叶,一()笑脸, 一()葡萄,一()小路。这一类练习显然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是低年级学生的练习内容。还有的阅 读题也是莫名其妙。比如五年级某练习册有一篇《西海子游记》,后面有两道练习题,分别是“作者写《西海子游记》为什么能够下笔千言?”“你有没有能够下笔千言的题目呢?”不知道作者出这两道题目的真正用意在哪里,更看不到这样的题目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价值所在。所以,为了提升作业内容的价值, 无锡市东林小学对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进行了修改, 一些明显低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明显超出学生学习实际的题目被删减,并补充进一些难易度适中的习题,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3. 要关注内容呈现的情境性。
语文虽然是极具情境性的一门学科,但是语文作业的设计却十分缺少情境性。翻翻很多版本的练习 册,你会发现题目的要求都是言简意赅的,作业本身也是理性呈现,很少有情境在其中。比如:某版本五 年级练习册有这样一道题目: 根据拼音写字组词: liàn:锻( ) ( )习 留( ) xū:必( ) ( )求 谦( ) lì:严( )鼓( )再接再( )
这样的题目要求和考查形式在练习册中司空见惯,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难度。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要求学生用“liàn”组成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明确,题目可以这样表述:清晨, 我和爸爸到树林里( )身体,这里真热闹,一些阿姨在()着还不熟练的舞蹈动作,模样有点好笑,我看得入神了,直到爸爸催我,我才()地离开。
这样修改以后,不仅仅增加了情境,增加了完成的趣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练习的难度,更吻合高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所以说,好的作业情境设计,有助于唤醒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
4. 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同一检测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避免产生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形式承载着内容,形式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内容的改变,这一改变也许就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全新 的空间。比如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时,大家往往会用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最简单,最直截了当,作业的难度最低。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业难度低,思考度也低,这一类型的练习 除了考察孩子们的记忆力以外,再难以找到助推学生发展的其他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形式改变为“把词语补充完整”“根据拼音把句子补充完整”“为词语选择正确的汉字”等形式。再比如,同样是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指定词语让学生直接写出来,也 可以让学生用指定词语造句,还可以给出意思让学生写词语,甚至还可以把意思放在句子中,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真能达到“任你千变万化, 我自成竹在胸”的境界,那才是真正把知识学活了, 学习的价值也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5. 基于学习内容的延展性。
分析一下现有的不同版本的练习册,我们会发现,每一课的作业和所学的文章有比较高的匹配度。 也就是说,让作业基于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相吻合这一方面做得还是相对到位的。但是,也许因为受数量的限制,很多作业设计缺乏一定量的延展。这里 的延展一是指练习内容的拓展,二是指作业呈现形式的变化。笔者认为,这样的延展对于培养学生知识 和能力的灵活运用力是极有好处的,所谓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也是在这样的练习中体现出来的。
比如,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练习题中 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是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记 忆,二是考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练习没有难度,更多考察的还是学生的记忆。老师在 修改练习册的时候针对这道题就做了如下的延展: (1)“转眼间”形容﹏,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2)除了“几缕流云”以外,我们还可以说几缕﹏、几缕 ﹏; (3)读了课文第一段,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和“秋天”有关的成语还有﹏、 ﹏、 ﹏。
这样的延展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知识积累,把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就在这样的推进中悄悄地提升了。
6. 要关注适度的思维性。
日常的作业练习虽然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主,但是,也要有意识地减少死记硬背类型的题, 要有目的地多增加有思维张力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才是真正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那么,怎样的练习题是含有思维张力的呢?比如,一位三年级老师在讲完《航天飞机》一课时,有这样的作业设计:(1)用恰当的词语代替句中画线的词。飞机越听越不自在。() 他找到了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 (2)写出两个形容时间非常短暂的词语。并尝试写两三句话,恰当用上这两个词。
这两道看似简简单单的练习题中,包含着丰富 的内容——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寻找近义词, 正确书写词语,选择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练习用指定词语说几句完整又通顺的话。这个作业可谓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设计的典型,在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向深 入的过程中,思维的张力也就一层层凸显出来了。 当然,当我们把作业放在课程的视域下思考的时候反思近义词,教师还要养成审视作业的习惯。比如可以从落实学习目标的角度去审视,也可以从完成作业质量的角度去审视,还可以从作业的难度分布来审视。通过审 视让作业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能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承载起属于自己的任务。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