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一个早上,都在读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后天要上这课。

《壶口瀑布》的教学,难点何在?

好多遍阅读下来,语言品味和精神内涵的感悟最难。

课后的“思考探究”二说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我并不同意“独到的观察角度”这一说。枯水期来看壶口瀑布,一般都会下到沟底,来到河心,“依着一块大石头向上游看去”,然后定点换景,空间变动并不大。这是极为正常的。枯水期来瀑布,下到河心,安全观察,梁衡先生的观察角度其实和我们大家都一样,他对“独特的景物特征”的描写才是真正彰显先生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大家的散文写作,下笔不凡,语言运用之娴熟,修辞表达之精妙,让人叹服。

山肖读什么_山肖是那几肖_山肖是指什么生肖

阅读游记,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这是关键之处。去过壶口瀑布的人何止万千,梁衡先生的游记却能如此再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就要归功于先生的语言艺术。而语言是最难说清楚的,它需要反复朗读,沉浸心底。

以第三段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山肖读什么,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细细读来,写得是真好。“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的语言特点,有节奏感,用语准确,表现力强。确实如此。但是怎么才能让学会体会出来呢?多点感性的、直观性的语言接触,少点术语化的、学理化的语言风格结论输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文字前驻足,凝视,咀嚼,消化,比较,甚至使用。“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读读,想想,是不是能再现这样的实景?五百米宽的河道是怎么样的?千军万马又是怎样的情景?“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读好这几个动词,你还能换成其他动词来表现吗?若能,你试试。“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既然是黄浪,怎么成白雪,色彩的变换,瞬间发生了什么?句式变化,朗读也在变化。节奏怎么读?重音落在哪里?读的时候,眼前可有画面?没有去过壶口瀑布的人能否因为你的朗读而真切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伟壮美?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非朗读不得其妙,朗读中再“反复团弄”(汪曾祺语),不可草率。

阅读游记,要领会其精神内涵。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梁衡先生的这种联想,你觉得自然吗?他是怎么会生发出这样凝重、理性、大气的感叹的。先生强调自己的游记写景散文有“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怎么感受?作者说“这篇文章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游记在写“我眼中的风景”,也在写“我心中的风景”,怎样的心,怎样的风景?学生的经验如何介入这种感受中?这个地方拿捏不好,很容易刻意拔高,把作者自然的感受,上升为高大上的灌输式宣讲。

不能强求每个人到了壶口瀑布,都有黄河性格以及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联想。唯有经历过、感知过、体会过山肖读什么,我们才会知道这种滋味。作者何以在观“此景”时有“此感”?这是教学的难点。梁衡先生说过:“黄河与我有特殊的缘分。”“在这里你真正感觉到是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就像一壶老酒一样,黄河的滋味在我心里愈来愈醇厚、绵长,终于压抑不住心里的激动想写一点东西。但一条万里之长的古老大河,截取哪一段最能表现出它的雄壮、美丽又能表达我内心的激动呢?想来想去,只有壶口。”读梁衡先生的游记,从他的文字中寻找到滋养,对比自己,提升自己,希望有一天,我们“只要到壶口的黄河岸上一站,都能油然而生民族的自豪感”。

万里黄河一壶酒,天下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一个浓缩的语文世界。

教学,实在是需要日日修炼的。让重要的句子“跌”进学生心底,让特殊的体验“涌”进学生的灵魂深处。梁衡先生的优秀游记也是一个气势辉煌的“壶口瀑布”,我能否带领学生实现这样的观看?我问自己,也问黄河瀑布。每个人在自然的伟力面前都是如此卑微。在博大精深的语文面前,我们,我,何去何从?

山肖是指什么生肖_山肖是那几肖_山肖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