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系列危机不断加剧世界的动荡和变化。

展望今年及以后,中美博弈和乌克兰危机将如何塑造和影响全球格局? 中国外交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月24日,北京、上海、湖北三地学者齐聚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2023国际形势前瞻学术研讨会,围绕“变革形势下的国际关系新征程”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外交》。

百年变迁加速进化

与会学者放眼展望世界格局和国际格局,指出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前,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时间有所延迟。 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广泛变化,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

具体而言:一是现实主义抬头,霸权国家对抗思维出现,小圈子和平行体系形成。

国际形势与政策_国际反恐形势_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简答

第二,“超全球化”被“慢全球化”或“选择性全球化”所取代。

三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政策差异明显,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经济矛盾更有可能演变为社会矛盾、政治危机甚至地区动荡。

四是以联合国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动摇,大国互信减弱,多边治理受挫,治理赤字加大。

五是地缘冲突、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网络攻击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中美博弈影响亚太

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和大国外交,中美关系的演变将影响亚太乃至全球国际格局的转变。

国际反恐形势_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简答_国际形势与政策

对于中美博弈的形势,学者们认为,中美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和关键阶段。 其特点是两国正在从对抗转向内部力量的较量,博弈正在从关注具体问题迅速转变为关注国家和社会信心的发展、国家治理水平、塑造竞争形势、国际吸引力和领导力以及国际道德。

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学者们注意到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受到影响,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安全方面,有四大新动向值得关注:地缘政治对经济合作的影响开始全面显现,“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战略稳定格局或将形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布局; 中国“一东一西”的两个邻国日本和印度的军事安全战略发生了变化; 美军在亚太的布局已经从以威慑为主转向以打赢战争为主。

经济层面也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仍在发展,但利弊并存。 优势在于数字技术与贸易投资的融合,劣势在于区域经济制度安排和货币金融一体化明显滞后; 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塑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包括“亚太经济”和“印太经济”的出现。 “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之争、中国-东盟、美墨-加拿大分化;先进半导体产业链成为区域供应链和产业链变革的关键;乌克兰危机和潜在的台海局势变化可能影响亚太经济。

乌克兰危机:“因果关系”

研讨会是在乌克兰危机升级整整一周年之际举行的。 危机的成因、前景、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从危机成因来看,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安全空间、拜登政府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政策调整、俄罗斯战略观的发展演变被认为是引爆因素。乌克兰危机。

对于危机的走向,学者们预测,短期内结束的可能性不大,战场上的交锋还将继续。 未来某个时间可能会达成停火协议。 机会之窗包括一方无法支持,或者双方都筋疲力尽,西方减少甚至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 但可能只有停火协议国际形势与政策,没有和平协议,类似朝鲜战争模式。

对于此次危机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对于世界而言,这场危机是“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的一个里程碑节点。 它折射出美俄之间深层次的地缘战略博弈,也折射出动荡变革时期全球国际关系的特点。 它不仅为百年变局下的全球国际关系演变打下了深刻而复杂的烙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了变革动荡时期国际体系的演变和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危机之下,国际形势呈现出露营之势。 冷战结束30多年后,大国冲突阴影重现,和平经受考验。

对于欧亚格局而言,乌克兰危机压缩了地区大国的对冲空间。 欧亚大陆部分中小国家面临选边压力,可能从简单对冲转向多元对冲,化解负面影响。

对俄罗斯而言国际形势与政策,可能加速了从“俄罗斯世界”向“后西方世界”的演化进程,面临后苏联空间重组的前景。

此外,对于中国而言,乌克兰危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一次压力测试。

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简答_国际反恐形势_国际形势与政策

诚信创新,危机中的机遇

面对纷繁交织、加速发展的世界,中国该如何应对? 中国外交肩负着哪些新使命?

与会学者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持诚信创新,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挑战。 同时,也要认清“有机体危机”的辩证关系。 我们既要善于顺势而为,又要学会逆势而上,化危为机,在世界风云变幻的乱局中发挥建设性和稳定作用。 学者们还建议,我们可以灵活地形成超越地域和问题的全球伙伴关系,将战略沟通运用于外交,继续深化与联合国的合作等。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当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国际关系》编辑部联合主办关系研究”。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