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收入与费用的比率是会计损益确定的传统逻辑依据。 基于这一传统的、逻辑的基础,我们对现行的会计经营损益确定模型及其评价指标进行考察,发现会计经营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所代表的现行损益信息是不合理的。与公司经营活动的联系。 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划分不合理。 特别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基本经营活动产生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难以真实、合理地核算。 反映出等问题,企业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和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 为了弥补目前企业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上述局限性,文章从企业作为营利性社会组织的性质出发,尝试运用第一性原理确定损益的会计反映和评价经营业绩。 讨论了模型的要素和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界定了构成企业经营损益确定模式的三个要素,即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进而确定了企业:提出了能够反映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营损益的确定方式及其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即经营利润。 企业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将为企业追求盈利的基本经营活动的绩效评价提供独特的视角、理论、指标和技术方法。 它定义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 该关系既是对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丰富,也是对现行经营损益确定模型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 运营成本; 营业损益确定模型; 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风险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572118)。
[CLC 编号] F275 [文件识别代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 (2022) 01-0004-04
1.问题的呈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企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 为了适应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和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及其损益确定模型越来越多,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也越来越复杂. 如果一种损益确定模式对应于反映经营业绩的利润指标,则有经济利润、应税利润、企业利润、经济增加值(EVA)、会计利润(或账面利润)和评估业务绩效的指标。 就会计损益的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而言,有多种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如毛利、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税后利润)等。 )等。以会计利润(或账面利润)为基础,可以推导出:扣除非净利润、经济增加值(EVA)等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这些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被广泛用于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像帕乔利时代那样从“盈亏”或“盈亏”一目了然地理解。 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余额可以判断“你的操作是盈利还是亏损”。 虽然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按照会计损益确定“收入—费用”的基本原则计算的,但由于损益确定方式多种多样与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所使用的收支口径不尽相同。 如果我们看当期损益表所列的项目,虽然收入相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但计算费用的口径却有3种:计算营业利润的小口径费用和计算利润总额的中口径费用。 并以广口径费用计算净利润。
在确定损益时,由于成本口径不同,采用不同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经营业绩的评价结果自然会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例如:一些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少而利润总额多,甚至营业利润为负而利润总额为正,反之亦然。 也有净利润多扣非净利润少,甚至净利润为正扣非净利润为负,反之亦然。 学术界对上述现象也有很多讨论和研究,但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 面对不同的损益确定模型和反映和评价企业绩效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究竟哪种模型和指标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绩效,目前还不清楚。 在实践中,一般采用各种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齐头并进的折衷方法,即各种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可以是形容为“一个利润,不同的表现”。 面对这么多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应采用哪些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来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如何界定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要素? 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以上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
为此,本文将尝试运用第一性原理来探讨会计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在分析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盈亏确定模型的构成要素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含义,保留核心内容,为简单起见,进而尝试构建盈利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定损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2、企业损益的确定和评估
早在1734年,经济学家范德林特就在《金钱万能》中提出了“利润是资本主义经营的唯一目的”[1]的著名论断。 各部分通过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获取利润而形成的关系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实体。 企业组织从事的是经济活动,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经营,区别于政治、军事等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 与其他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目标的主要区别。 基于以上认识,企业组织可以定义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标,由合作群体形成的分工协作实体。 这一定义体现了企业组织与其他一般组织的共性,也体现了企业组织本身的特点。 因此,企业的性质可以归结为营利性社会组织[2]。
由于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创业能力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的企业经济,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追求利润。 组织,那么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就意味着企业不是政府部门、公益部门、事业单位。 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能够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 抵消实现利润的目的。 因此,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或经营的财务成果——利润,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经营创造利润,那么经营盈亏的确定就是自然的目标或者说是确定损益的首要目标。 会计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使命是准确反映和评价经营业绩。 早在1494年,“会计之父”帕乔利就在《簿记》中介绍了建立和过帐“损益”或“损益”科目的方法。 '或'损益'帐户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以查看'您的业务是损益的金额'”[3]。
由于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 当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也必须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本文主要从企业经济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自然落在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营业利润上,它是损益的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 显然,判断会计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能否建立的标准是能否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企业既然是营利性组织,自然要确定经营的结果,即经营有没有利润,经营有多少利润? 因此,损益确定模式和评价指标的基本作用是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如上所述,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范围日趋复杂,客观上提出了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评价经营活动绩效的要求,从而导致在多个损益确定中。 商业模式与商业绩效评价指标并存的情况。 多种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存在,说明会计反映和评价经营业绩的能力正在弱化。 为什么帕乔利在 500 年前就说“你可以从‘损益’或‘损益’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中一眼看出‘你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以及有多少? ’”是损益判定模型现在很难起到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吗? 为此,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对现有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损益确定模型和指标进行重新审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试图构建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一个哲学观点:“每一个体系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命题,不可违背,不可删减”。 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强调质疑(Question),不轻易接受已有的现成答案。 因为人类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以前做不到的事,后来条件改变了,就可能成为可能。 听不出来是因为很多人说做不到不做,或者接受类比思维,局限于小改动。 第一条原理是从头开始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就可以得到能够反映事物基本性质的原理。 埃隆·马斯克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成功地将第一性原理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第一原则告诉我们,必须打破一切知识壁垒,回到事物的本源来思考基本问题,不借助经验或其他条件,从物质/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实很多结论其实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环境下得出的。 事情不成功是因为时机和条件不成熟,并不代表事情永远不会成功。
在现实的会计世界中,已经有很多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但是哪一个是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虽然上述毛利、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税后利润、综合收益、扣除非净利润、经济增加值等指标和模型都评价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同角度的企业。 反映和评价,但仍不能满足反映和评价经营业绩的需要。 这些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实际上是在毛利损益确定模型和指标基础上的延伸和补充,或者说是基于类比的思维模型。 因为他们都是在现有的损益确定模型框架内思考问题,即收入与支出的比例。 接受。
第一条原则要求看到事物的本质,分解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事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盈亏判定问题,构建新的盈亏判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需要回归事物最基本的状态,拆分将它们分解成各种要素进行解构分析,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路径和方法,即从企业的盈亏模式和最本质、最基本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即取不变的条件为起点,根据经营损益确定损益。 推导出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在逻辑关系,企业损益确定模型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反映和评价企业绩效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与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相关的各个要素进一步细分,直到无法再细分为止,这样才有可能梳理所有的问题,找到重要的节点。 ,即找到能够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来源,即最基本的命题。
由于常见的经营损益确定模型存在收入与费用不能完全匹配的局限性,企业经营利润波动较大,难以反映企业基本经营活动产生的真实经营业绩企业。 、真实、合理地反映提供劳务等基本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营业绩(营业利润)的局限性。 对此,马元举等人。 (2018)从收支比的角度定义收支,提出净营业收入、收入驱动成本、利润贡献三个概念,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收支比的逻辑损益判定以利润贡献为核心指标的模式[4]。 现在:
利润贡献=净营业收入-收入驱动成本
利润贡献指标及其损益确定模型的逻辑依据是收入与费用的比率。 一般来说,收入是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价值认可。 这种价值认同是通过市场双方的公平交易实现的。 因此,相对于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而言,它是透明的,交易信息易于获取,因此收入相对容易确定,收入金额除退货外不会随会计专业判断的变化而变化。 相反,费用口径可大可小,会随着会计专业判断的变化而变化。 上面提到的窄口径、中口径和宽口径费用也是一个例子。 不同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与收入相匹配的费用口径不同,尤其是费用的确定方式不同。 只要确定了收入和费用,并遵循收入和费用的比例,那么企业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可以反映和评价公司经营活动的绩效,因为收入主要是经营活动的结果,不同于与营业收入活动相关的匹配费用的结果,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经营活动的绩效。 尽管利润贡献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比营业利润损益确定模型和营业利润指标更能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利润贡献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中使用的净营业收入、收入驱动成本和利润贡献等概念相对陌生,难以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 其次,利润贡献和损益的确定模式以及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从收入与费用比率的角度探讨会计的反映功能,理论支持不够丰富。 为此,本文从企业作为营利性社会组织的本质出发,借助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从企业损益确定模型这一最本质、最基本不变的功能出发,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即以“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损益确定模式”的最基本要素来探讨及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以实现从源头上解决现行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公司经营业绩”以营业利润为核心指标,以利润贡献为基础。 经营损益确定方式及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以上等式是经营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
营业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等于营业损益确定方式。 经营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营业利润要素。 营业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是经营业绩质与量的统一。 营业利润的好坏代表了企业的经营宗旨。 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来获取利润并实现利润。 营业利润的数额代表企业的经营业绩,是通过从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中扣除经营活动产生的费用而实现的。 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得到的。 它既是确定经营损益的一种模式,也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
二是营业收入要素。 营业收入要素是营业损益确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要素之一。 营业收入是企业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等经营活动,从社会公认的价值中获得的质与量的统一。 营业收入的质量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社会(或客户)认可的价值; 营业收入的数量代表企业经营活动取得的社会(或客户)认可的价值。 现行税制及其核算中的习惯营业收入包括一些价内税。 以目前开征的18个税种为例,9个税种全部纳入税种核算和附加科目,包括: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船舶吨位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些税种属于价格税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税种,如烟叶税、进口关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契税等,首先计入原材料、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最终通过收入得到补偿。 它也是包含在价格中的税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部价格税要上交给政府。 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价格税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负债,不能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 因此营业收入不应包含价内税,需剔除价内税。 由于其他价格税没有单独核算,因此数据不易获取。 在本文中,营业收入被定义为不包括价内税的营业收入。 根据利润表列示项目,营业收入大致相当于营业收入扣除税金及附加后的差额。 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营业收入中的所有价内税。
三是经营成本要素。 经营成本要素是经营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另一要素。 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基本是同一个概念,为行文统一,本文统一使用营业费用。 营业成本是企业为获得社会认可的价值(即营业收入)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等经营活动所支付的价格的质与量的统一。 营业成本的质量,是指企业为取得营业收入而付出的价款或费用; 营业成本的数量是指企业为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支出的价值和数量。 由于当期成本和费用按功能和发生地点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划分是人为划分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在本文中,营业成本被定义为为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所有支出。 根据利润表的列示项目,营业成本大致相当于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总和。
以上要素是最基本、最简单、必不可少、不可省略、不可违背的经营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营业损益确定模式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是一套以经营活动实现的营业收入与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成本(即营业利润)之间的差额作为企业营业损益的确定体系。损益判定指标。
营业利润及其损益确定方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基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追逐利润的性质。 因此,企业经营取得的利润是反映和评价企业绩效最直接、最合理的指标,因此以经营利润为核心指标的损益确定模型直接反映了社会利润的性质——使公司通过业务活动追求利润的组织。 首先,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通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被纳入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逻辑范畴,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其次,经营损益的确定模式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与笔者[4]提出的利润贡献和亏损的确定模式及评价指标的构成和基本内容相同。 该指标替代了利润贡献损益判定模型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可以使损益判定模型各要素之间逻辑联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概念术语清晰很容易理解。
4。结论
Starting from the fact that the purpose and goal of the enterprise is to realize "profi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profit and loss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to reflect and evaluate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rinciple. Specifically, it includes: defining and improving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business profit and loss determination model of an enterprise, operating profit, operating income and operating cost, and proposing a business profit and loss determination mode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at is, "operating profit = operating income – operating Cost", and tried to construct the most basic and inviolable business profit and loss determination mode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rinciple. The operating profit and loss determination mode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for reflecting and evaluating enterprise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understandable and acceptable to evaluate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business profit and loss determination mode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main reference】
[1] Wu Yifeng. British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88.
[2]Wang Jianju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M]. Hohho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Luca Pacioli. Bookkeeping Theory [M]. Shanghai: Lixin Accounting Press, 2009.
[4] Ma Yuanju, Lin Zhijun. The Logical Basi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termination Model of Profit Contribution and Profit and Loss——Analytic Framework Based on the Logic of Income and Expenses Matching [J]. Accounting Research, 2018, (01).
Cover character:
Ma Yuanju, male, Doctor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He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and postdoctoral cooperative supervi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the School of Account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 has been engaged in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early 40 years. He has successively served as a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expert of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expert of the Degree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 project evaluation expert of China Postdoctoral Fund,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s served as an independent director of several listed companie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academic papers in domestic academic journals, and many papers have been reprinted in full by th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uthor of the academic monograph "Research on Accounting Fairness Issues". Among the textbooks compiled, two textbooks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textboo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Plan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are: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ccounting fairness theory, accounting ethics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ols,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