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编者按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让外文出版社全体员工倍感欣慰和鼓舞。 与他们一起工作的是外国专家还是中国翻译; 无论是艰苦奋斗数十年的老专家,还是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都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的高度重视。 我对自己肩上的神圣职责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邀请了专家代表和机关负责人,共同回顾了涉外翻译出版岁月中的感人故事和真挚情怀,共同探讨如何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用好中外文,精译本”。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为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英语演讲的ppt主题_英语畅谈世界文化100主题_主题的英语

外文出版社外观.亮图

献身于高于任何个人的事业

旁白:David Ferguson,外文出版社英语系主编兼名誉英文主编

2009年的一天,我刚到外文出版社上班。 整理办公室的柜子时,抽屉里赫然放着一本早年出版的英文版《毛主席语录》。 几十年前,十几岁的我在苏格兰乡村听说过这本书。 那一刻,情绪涌上心头。 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在我手里已经几十年了,想必也经过了很多人的手,比如前外文出版社的审稿专家苏邓肯,甚至可能还有翻译的夏皮罗《水浒传》。 很明显,这本书是几十年来连接一系列个人的线索。

中国外文局内有一块长长的展板,上面挂着许多外文局杰出人物的照片和简介。 展板最前面是爱泼斯坦和夏皮罗,最后一个是我。 很荣幸能与CIPG史上乃至中外翻译史上的两位大师相提并论。 展板上也有很多人物,在外文局都扮演过各自的角色。 我们都曾经或仍在致力于一项高于任何个人的事业。 不仅是展板上的人物如此,俱乐部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从踏入外文社的大门到今天,这是我从事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因为我喜欢这里融洽的工作氛围,我喜欢这里友善的同事和伙伴,我真的享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快乐。

今年是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 我们的几位外国专家写信给习近平主席,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习近平主席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回信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

我很清楚,我们外国专家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 因此,我们全心全意地翻译每一个字,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成果。

2004年刚来中国时,我对中国知之甚少。 十年来,走遍甘肃农村,与吉林的“老乡”聊过天; 在贯通南北的高铁上,我一直在享受着中国的飞速发展。 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奥秘,我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找到的。

我们这几年最有代表性的出版物无疑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 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翻译出版这本多语言版本的书,帮助国际读者了解习主席的宏大思想和个性化表达,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国在民,国在民”。人民就是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荣誉属于过去,也预示着未来。 尽管今年我已经66岁了,但我仍将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继续搭建中外文明互鉴的“心桥”。

主题的英语_英语演讲的ppt主题_英语畅谈世界文化100主题

外文出版社《熊猫系列》.亮图

三种精神催我们前行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徐明强

57年前的中秋节前夕,我还不到20岁,第一次远行。 我从南方小城来到首都北京,走进一家外文出版社。 从此,我的人生开始了新的征程。

形容时间,人们常说“弹指一挥间”。 但在我学会打响指之前,我已经快八十岁了。 手指太宽,时间太细。

形容人生,人们总说“从头到尾”。 确实,选择专业并深入研究已经过去了57年。

自从进入外文社,除了留学和工作,直到几年前退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外文社“单挑” .

今年,外文出版社迎来了70岁生日。 此时此刻,最让我怀念的是老领导、老同志、老同事,是他们带领我走进了神圣的外宣事业和神秘的翻译世界。 党的领导,组织的培养,老同志的手把手教,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我逐渐成长起来。 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眼前,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有人问,70年来,是怎样的精神驱使外文出版社不断前行? 我认为有三种精神:事业精神、学术精神和外宣精神。

先说专业吧。 外文出版社就像一个大家庭。 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归国学者、大学毕业生,说着不同的外语,操着不同的口音,身怀绝技,齐聚万万庄大街24号。 那时,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但他们仍然为同一个目标不懈努力,那就是对外出版事业。

学术精神更不用说了。 外文出版社就像一座知识宝库,专家学者和青年人不断为这座宝库贡献着明珠。 我工作的英文翻译室是学术研讨的殿堂。 老同志们经常为某个词争论不休,有时争论不休; 年轻人在一旁聆听学习,受益匪浅。 领导还给每个年轻人安排了一位“师傅”,一步步教,逐一修改,不定期组织讲座……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巩固了外语翻译的学术地位出版社。

同样重要的是外展精神。 外文出版社自成立以来,承担着党的对外宣传任务,一直在“讲中国故事”,探索“讲中国故事”的题材、形式和翻译方法。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同时形成了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外文出版社有辉煌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期待它的未来。 作为外文出版社的老员工,我殷切希望它继续发扬三种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英语畅谈世界文化100主题_英语演讲的ppt主题_主题的英语

参与翻译外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阿拉伯文、俄文、英文、德文、日文专家。亮图

力求最准确生动的翻译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徐荣

在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国外国专家回信,全社会倍受鼓舞。

外文出版社有着辉煌的历史,人人云集。 对我来说,能够加入外文出版社这个大家庭是莫大的幸运,能够见证这辉煌的时刻更是幸运。 很佩服中西双语,满脑子经济学的前辈们。 他们对翻译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我分配到英语系工作时,著名翻译家梁良行任系主任。 梁老师英语水平高,知识渊博,细心细致。 遇到白皮书等紧急项目,他总是加班加点,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最后的工作。 他为人谦虚,每当我向他请教时,他都会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有一次,当我看到自己认为翻译得很好的稿子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时,我忍不住带着明显的情绪“问”他。 他看出我的情绪,不但没有生气,还笑着说:“来,阿荣,你坐下,我慢慢跟你说。” 他告诉我,在提笔翻译之前,我应该仔细研究稿件。 ,在开始翻译之前通读一遍,根据文章的风格、场合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我很惭愧,因为我年轻而狂妄,无知而莽撞。 从梁老师和其他前辈身上,我学会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学会了默默耕耘、精益求精。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的翻译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在译文定稿阶段,我们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翻译团队中有中外专家,有老中青​​之分。 对于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他们往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最准确、最生动的翻译。 英语系副主任、青年骨干李洋告诉我,她经常“一个人开会”,梦里吵架。 正是这种勤奋、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们的图书得以高质量出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受关注和影响最大的中国领导人海外著作,并以其高质量的译文成为国外翻译出版的典范。

今后,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翻译出版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名著。

桌上讨论主题的英语主题的英语,沙发上深思熟虑

讲述人:何军,外文出版社首席英语专家

在这个初夏秋风徐徐的八月,我工作了37年的外文出版社迎来了70华诞。 喜气洋洋的是,外文馆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馆外国专家的回信。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通过准确生动的翻译和介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 让世界看到中国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确实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作为翻译团队的重要成员,我们责无旁贷。

正是因为强烈的使命感,外文出版社成立70年来,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宣传第一线取得了成绩。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有熟练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高度的责任感,更要有强健的体魄。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使命。

不亲自动手的人是体会不到翻译的难度的。 在古今中外,将一门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更为普遍。 这符合翻译的一般规律,译文更容易做到流畅自然。 在外文出版社中,恰恰颠倒了翻译的方向,将母语翻译成外语,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感叹:“立业十月,四处游荡”。 我对此也有同感。 然而在今天,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重大项目翻译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紧,“十天十月走来走去”逐渐成为一种奢望。 除了与时间赛跑,我们还要互相攻击,“饭桌上议论,榻上商议”。 话虽略带嘲讽,却是事实。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外文出版社也必须承担更重要的宣传任务。 我们要世代传承社会优良传统,练就真本事; 我们要敢于直面惊涛骇浪,做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乘风破浪者,迎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那一天。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外宣队伍,与我们一起为祖国再创辉煌。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刘斌、王思敏)

《光明日报》(2022年8月29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