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设想一下,如果下一步余姚变成了宁波的一个区,作为历史县域之名的余姚将不复存在。人文历史的表述,将变成宁波的“文献名邦”,宁波“河姆渡遗址”,宁波“王阳明故居”,宁波的“姚江书院”……,真不知这些历史物事与宁波有什么关系?王阳明成了宁波人或宁波文化的构成,简直荒唐无稽。
编者按:
今天,我在微信上读到黄先生的一篇文章,说的余姚撤市并区的事宜。此文已在网上引发热议。撤市设区对余姚是利是弊,“文献名邦”何去何从?这个话题也引起了市内外不少文化人士的关注。编者虽不持观点和立场,但觉得这样的讨论对余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归属、定位和未来很有价值。现经作者授权,把此文进行转载,供大家讨论,也算是民间给决策阶层可资考量的一份参照。
鲁旭安
“文献名邦”何去何从?
——余姚撤市设区热议之我见
众所周知,这几十年来一座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变及其历史沿革变故,为人诟病的就是“一任书记、市长一张蓝图,一届政府一个规划”。于是,如何尊重一座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如何保护其固有的历史遗存,又如何延伸其后续的历史命脉,也常常是长官意志说了算。一边在撕裂着历史,一边在篡改历史,最后仿佛突然醒悟,又想着如何“恢复”,“重建”,无非增加了一些仿古的筑物,人造的景观,东施效颦的架构,鲜有尊重科学的、自然的发展规律去作为。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就是余姚撤市(县)设区的议论。从城市建设学和城市历史学角度来看,人文历史底蕴非同寻常的余姚县,一九四九之后划为宁波专区,已是余姚的不幸。从大陆现行的《宪法》中关于行政区划的规定来看,余姚是省辖县,宁波代管是行政上的临机之宜。以法治严格而论,宁波管辖乃至撤市(县)设区,都是违宪之举。除非先行修正《宪法》,比如对计划单列市的行政区划作出新的规定;或宁波成为直辖市。那么,撤市设区至少从法理上是靠谱的。在大力倡导法治的年代里,行政上的肆意而为,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据史料记载,余姚史脉久远,远胜于宁波其他各县,更不用说渔村海涂起家然后外商开阜之后崛起的明州。说宁波的历史有二千年,那是牵强附会的。“宁波”之名,至明朝才定。“唐朝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余姚的历史呢?历史上的余姚一直以“余姚县”立身,始建于秦代,迄今近二千年。这是板上钉钉的。往古属吴越文化,与绍兴更近。虽然宁波最早也属会稽,搭边吴越文化,但它是个港口城市,海派文化的浸淫更多一些,尤其是近代以来,因为外来侵略导致五口通商之后,才形成了颇受上海影响的商业文化。但其固有人文底蕴,与杭州、绍兴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余姚,宁波的人文历史就大打折扣。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宁波的上官巴不得将余姚收入区划之列。这个眼光相当狭隘而短视。说得严重一些,是对一座历史已有定论的古城的阉割与肢解。
事实上,也是因为行政上划归宁波之后,余姚开始变得不像余姚了。余姚原本无论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的底蕴都极厚重。如若1949之后行政上不划入宁波而仍归绍兴,那么,可以想象,今日的水乡余姚,就绝不比周庄、同里、南浔逊色。
余姚如今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再是历史上的“江南水乡”之城,也不是一座何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这很大程度上是宁波的影响和行政干预造成的。
不说别的,就说姚江,原通海潮。江流与海流互为交融,给水生物种的生长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和环境。1959年,在宁波建成姚江大闸余姚属于哪个市,自此后姚江成为内河。这就大大影响了姚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
再说余姚的人文影响,可谓居功至伟。自秦代余姚建县以来,历代名人辈出。明代文学家张岱曾说:“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梁启超则如此说:“余姚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
因了近现代崛起的几所中学,宁波被誉为“院士之乡”余姚属于哪个市,但从历史中国的大视角来观照,宁波又有什么呢?而余姚历史考入进士的人数,宋代以前因资料缺乏不计在内,共有612人,其中宋代125人,元代5人,明代387人,清代95人。人们只听说过“姚江人物甲天下”一说,却从未听说过“甬江人物甲天下”。
范仲淹:“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这其中根本没有宁波(明州)的半点影子。若拿“文献名邦”说事,北有曲阜,南有余姚,总不会说“北有曲阜,南有宁波”,这是没什么异议的。宁波与余姚的人文历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设想一下,如果下一步变成了宁波的一个区,作为历史县域之名的余姚将不复存在。人文历史的表述,将变成宁波的“文献名邦”,宁波“河姆渡遗址”,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宁波“王阳明故居”,宁波的“姚江书院”……,真不知这些历史物事与宁波有什么关系?王阳明成了宁波人或宁波文化的构成,简直荒唐无稽。
余姚撤县设区的事儿,莫非可满足一干官员的身份档次提升的虚荣,当然跟坊间百姓的生活没多大的关系。百姓看得见的好处,也许设区后公共交通设施会更加便利一些。只是,历史余姚的式微,依然是“政绩工程”、“上官应景”顽劣不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无用、无救的时代衰势的现实况景,更是中国越发不像中国的一个历史缩影。
在长官意志决定一座古城历史沿革的今天,“文献名邦”究竟何去何从?实在令人纳闷。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