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一部特别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部“小电影”,全长只有30分钟,但据我所知,制作投入并不小,不仅仅是因为拍摄和制作完全是按照院线大片规格来的,更因为制作团队是顶级的:
监制是吴宇森,导演是张大鹏(2019年刷爆全网的《啥是佩奇》的导演),吴宇森带了不少12年前拍《赤壁》的原班人马:制片鲁岩,武术指导桑林等等。
这部电影,是游戏《三国志·战略版》的投资拍摄品牌片,片名叫《川流》。
话先写在前面:
这篇影评,是我是受到《三国志·战略版》游戏制作方邀请而写的,但我也是有底气的:首先,我确实是一名玩这款游戏一年多的资深“三战”玩家,其次,制作团队很大气,明确告诉我:
“写真实感受,可以批评。”
有了这句话,我就放心写了。
先放出这部电影的链接吧,还没看且有兴趣看的,不妨先看一下,因为下面的点评会有剧透——这是一部结局反转的片子,剧透了就没意思了。
30分钟,一顿午饭的功夫,一会就看完了。
OK,我们开聊。
2
先说这部电影本身。
我自己总结,是三个“小和大”。
第一个,是“小电影,大战争”。
30分钟,比一部美剧的时间还要短三分之一左右,要拍好“赤壁之战”这个千百年来被反复评说的著名大战,我觉得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当初吴宇森自己拍的《赤壁》,分上、下两集,全长要接近5个小时,现在要浓缩到30分钟说好一个故事,当然很有挑战性。
当年吴宇森的《赤壁》也是群星云集
但是,这30分钟的表现,我觉得还是合格的。
关于故事,我们放到后面说,先说战争片的规格。
整部片子无论是色调、造型、武打动作还是战争场面,确实是院线大片的标准。
电影片尾出现的“火烧连营”场面,配合气氛到位的背景音乐,给人的感染力很强:
男主江川率领的曹魏艨艟小队在东吴战船船舱里的一段打斗戏堪称惊心动魄,放到任何一部大片里也不逊色:
曹操营帐里的那段戏我个人认为最出彩。
首先,黄盖、庞统到程昱、曹操,这些人物造型都比较符合大家对三国人物的认知和想象,而且玩过“三战”的游戏玩家会特别有一种亲切感——都是一张张亲手抽出的武将卡啊。
其次,这场戏的三方力量博弈展现得相当不错:诈降的黄盖和庞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看出破绽的曹操在那边装模作样,一心求胜的程昱则慷慨激昂……这段场景甚至让我想起了昆汀《无耻混蛋》中那场桌上桌下斗法的经典场景。
第二个,是“小细节,大场面”。
这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完全不因为是部“小”电影,而对细节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士兵所用的武器,一看就很有历史感,绝非那种武侠片中恨不得把把都是倚天剑屠龙刀的华丽感:
士兵的服装也是道具组严格根据历史考证还原的战甲,而且整个大营和士兵们都是“灰头土脸”,但我觉得这就对了。就像制片鲁岩说的,“就是要有脏的感觉”——古代行军打仗生死搏杀,哪来什么白衣胜雪,甲如亮银?那都是我们美好的想象和文学化表现而已。
包括曹操主帅大营,整个装饰也是比较简陋的,大家穿的也都是粗布,吃的也很简单,这也是符合史实的:大战之中,谁会花心思搞那些玩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东汉末年水战的主要战船“蒙冲”的还原。当年的”蒙冲”并没有现成模具,剧组自己钻研,花了90天1:1还原了。
第三个,是“小人物,大格局”。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特点了。
一部三国史,最吸引人的就是各路英雄,尤其是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曹操、关羽……可以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整部三国就是由英雄谱写的历史。
但是,《川流》这部电影,把这些英雄都一笔带过了,什么诸葛亮啊周瑜啊,影子也没见,男主角是一个曹操阵营的小卒江川,他和他的弟弟江流统领一支蒙冲小队,在第一线贴身肉搏,经历各种曲折,最后慷慨赴死。
跟着普通小人物的视角,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三国时期一名普通士卒的生涯,比如他们所处的军营是怎样的:
他们的肉搏战斗是怎样的:
甚至他们计算军功的方式是怎样的:
而在这些感受之外,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借由一个普通小人物的视角,让观众有一种思考:
哪怕再宏大的战争,都是由一个个小人物支撑起来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大英雄背后,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亲情,自己的爱情,以及自己对战争的思考。
打仗究竟是为了什么?战争的终点应该在哪里?
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其实能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3
说到这里,就该说说《川流》这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说起来其实也不算复杂——以下就是正式剧透了,想先看电影的读者请注意回避:
赤壁的大决战前,曹操阵营的江川、江流兄弟率一支蒙冲小队屡立战功,在一次战斗中,江流受了轻伤,回去后却被要求隔离——原来曹操军营中已经流行了鼠疫(按导演几次给到老鼠镜头的暗示)。
随着死于恶疾的人越来越多,经历过一线的江川被带到曹操帐中问计:到底要不要烧掉营帐全军撤退?曹操的谋士程昱认为好不容易就要一统天下,绝不能撤退,反而要将得恶疾的曹军士兵聚集到一艘船上,给东吴阵营送去“天兵”,让对方感染。
曹操不置可否,反复斟酌后拍了拍江川肩膀,赐美酒百坛,让他率“天兵船”去东吴阵营“投毒”。但江川和弟弟江流在前往东吴阵营途中,发现曹操赏赐的百坛“美酒”其实都是油,他顿时明白了曹操的心意——曹操已决定烧营撤退,但不能自己下手,所以要他来“操作”。
最终,江川兄弟掉转船头,慷慨赴死,火烧曹营,也灭掉了恶疾,曹操率军撤退。
这段故事,和我们从小熟知的“赤壁之战”故事大不相同——曹操不是被打败的赤壁之战的故事,因为恶疾,然后自己烧船后走了。
那么有没有历史依据?你要真考据的话,也不能说没有。
在片尾打出了一行字:
《三国志·周瑜传》中真的有这段记载?
其实是没有的。但这段话,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里确实有,引的是《江表传》。
《江表传》由西晋人虞溥所著,原书已佚,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都是从裴松之注本里看到的,他在多处引《江表传》来说吴地的人和事。《江表传》的史学价值和真实性历来有争论。
不过,虽然曹操有没有说过这段话真实性待考,但赤壁之战曹军遭遇恶疾,有很大概率是真的,因为有《三国志》里有多处记载:
比如《三国志·武帝纪》中就有:
“于是大疫,吏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郭嘉传》中也有: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也有记载: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所以,这件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的大决战前,曹军确实遭遇到了恶疾(有说鼠疫,也有说血吸虫病),曹操最终很可能是烧了一部分的船撤退了(但战事也是不利)。
至于烧船的动机,是因为带不走不想为敌人所用,还是为了消灭恶疾,或是更进一步为了不让恶疾蔓延,这个属于可以合理演绎的范围了。
所以《川流》这个故事虽然有演绎成分,但作为电影而言,还是在合理框架之内,且导演在影片开头也已经做了交代:
可能也会有人说,那个“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能那么深明大义?
我倒觉得这未必是重点,因为电影里当程昱说统一天下就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乱造福人民时,导演通过江川之口,有过一句台词:
“人都死完了,还统个屁啊统!”
所以曹操权衡利弊,烧营撤退的动机是可以解释的。
4
好,接下来想说两点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江川最后赴死的动力不足。
从影片前期的刻画来看,江川并不是一个“愚忠”的人,当听说要隔离他弟弟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会威胁军官,并带着弟弟逃走。
但最后曹操让他带着弟弟开船去送“天兵”,明知有去无回,他就去了,包括最后调转船头烧自己的军营,也是需要牺牲的。江川的这个转变有点快了。
我个人感觉,前面其实再多些铺垫就好了,或者加个条件:江川自己也感染了疫病,或者曹操承诺重赏他的家人等等——当然,这确实会削弱影片的主题表达。
其次,30分钟毕竟还是限制了影片的一些展开。
从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来看,其实有不少值得展开的精彩点,比如江流和女医官的爱情,江川蒙冲小队的生死战友情等等,相信拍出来肯定也是很有看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扩展到1个半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5
最后再想说两句总体感觉。
我其实早就知道《三国志·战略版》要拍一部关于赤壁的“品牌片”,但我没想到,会是这样一部构思和展现的影片——应该说是高于我预期的。
我看了吴宇森的一个访谈,他说自己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有一种流泪冲动的,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人,尤其是年轻人多思考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对于我而言,可能更站在一个玩家的角度。
在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游戏和电影边界的文章里()曾说过,电影给人代入感,游戏给人体验感。
但这部电影其实也让玩家有了“体验感”。
作为三国类游戏,《三国志·战略版》玩家在游戏里可以体验到作为一名普通人置身三国时代的感觉,而这部《川流》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其实也提供了这种体验感——并不是那种“羽扇纶巾,挥斥方遒”的快感,而是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人性的觉醒。
其实电影中的那种“牺牲”,在游戏里也经常出现:为了全联盟的战略和利益,每个盟都会有这样一批玩家:拼死迁城到最重要的隘口死守,不惜被长时期俘虏;不分日夜用“斯巴达”做敢死队,去翻地,去撞人;为了配合全盟攻下一座城或守住一座城,从满兵打到残兵,甚至级别相差悬殊或者只剩小几千人依旧不下火线(我们在游戏里叫“拿头去撞”)……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学生,公司职员,老师,公务员等等的普通人身份,而置身三国世界,让他们有了一种情怀和共鸣。
所以我对这部电影最后的一行字幕印象非常深:
最后的最后,顺带再说一句:
作为一个投入巨资,花费巨大心血拍摄的游戏“品牌片”,电影里没有任何植入和宣传,仅仅是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幅字幕,还有一个游戏LOGO,全程加起来不到5秒钟。
这很酷,我喜欢。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