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摇篮西平村
西平村位于原平市同川地区南白乡北面的卧虎山麓。全村220户,700多口人,耕地3200亩。以农耕为主,栽植有梨果、红枣等干鲜果树。《原平县地名录》载,该村据传唐朝建村,村庄坐落于普济寺(已毁)西,且地势比较平坦,故名。村中刘姓始祖刘德辉于明洪武二年(1369)从崇信都刘河底迁兹,与原住老村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直到1949年后,张、王、杨、皇甫等姓居民陆续外迁,村子遂成为刘姓一家村。
(一)
西平村刘氏自迁徙以来至今已有近650年的历史。斗转星移,日月递嬗,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平村涌现出许多人才,真可谓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周边人称西平村是“人才摇篮”,名至实归。
历史不必远溯,且从明、清两朝实行科举以来,据《西平刘氏族谱》载,西平刘氏就有敕授承德郎、抚院承差刘旭,敕授修职佐郎刘元义,抚院舍人刘登选,敕授修职佐郎、都察院经历刘登魁,敕授修职佐郎、贡生、蒲县训导刘流芳,敕授文林郎、四库誊录刘桂芳,太学生、候补州同刘青黎,嘉庆甲子科第一名贡生、副榜试用汾州刘友虞,太学生、诰封武略骑尉刘学淳,光绪乙亥科副贡、侯铨汾州刘述祖等官吏,另外还有乾隆丁卯科举人、大挑一等改授猗氏县教谕刘耀先,乾隆辛酉科举人、大挑一等分发即用知县改翼城县教谕、主讲应州太原书院刘灿先,同治丁卯科武举、钦加五品衔、原任太原镇右营把总兼署左营千总刘在中等等,共计91名。
在近现代,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平村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可歌可赞之人物。尤以国共两党六将军之显赫人物引人注目。他们是:
刘学基曾用名西园。1928年生。1942年10月参加革命,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5团6连班长,延安中央党校、中直机关警卫队排长,冀晋军政干部学校区队长,66军直属警卫营营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一至四次战役,任66军团长等职。1969年9月任青海省军区参谋长;1980年4月任宁夏军区参谋长;1983年5月任宁夏军区司令员。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8月授予中将军衔。
刘逢吉字迪卿。1898年生。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从武后,由于带兵有方,擢营继团后升任旅长。抗战前任绥远省警备区司令,后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总务处长。中将军衔。
刘尚华1922年生。毕业于崞定中学。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在延安任某部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兰州空军第八师师长。1955年调武汉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处参谋长。少将军衔。
刘殿棠又名满良、超一。1906年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随傅作义部队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曾任华北五省人事主任。解放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少将军衔。
刘光相又名银身。1918年10月生。省牺盟会会员。曾任国民党太原守备司令王靖国首席秘书长,省政府首脑会议常任司仪官。少将军衔。
刘逢春又名刘畅生。生卒年不详。曾任国军骑兵旅旅长。少将军衔。
西平不但在军界“一村六将军”,就是在中央机关内担任要职的也不乏其人。曾任国务院信访局局长刘文亭、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刘定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村县团级以上党、政、军干部达100余人,大学执教的副教授级以上9人,中学高教18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57人。真可谓文武兼备,人才辈出。
(二)
西平,一个不足千人的山村出了这么多人物,外地人一定会认为这里必定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其实,作为西同川(同河以西)地区的一个村庄,与其它地方并无二样,论“天时”十年九旱,有风无水;论“地利”童山秃岭,坡陡沟深。大自然造就一方山川土地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赋予她多少灵气。堪舆学的兴起,说得再玄奥,也不会有什么预见性。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要素,因“人杰”而“地灵”恐怕倒是真确的。笔者曾在同川地区工作过十多个年头,对当地的历史沿革、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与同川的不舍情结将伴随终生。为此,对西平村乃至同川地区的人文现象作一浮浅思考。
同川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原平县志》记载,隶属于同川地区的南寨遗址出土有大量陶片和未磨制的石器。陶器的陶质有夹砂灰陶和少量的细泥灰陶、红陶。器型有柱状鼎足、夹砂陶鬲、鬲足、豆、罐、碗等残片。呼家崖遗址有灰坑10余处,陶窑1处。周围有尸骨和兽骨,并夹杂有大量陶片、石斧、石臼、石刀、石环、石球、陶鸟及犀牛臼齿化石等。西社(今属定襄县)遗迹经挖掘,有房址、灶膛、灰坑以及石刀、石斧、石杵、骨针等,经专家鉴定,属龙山文化遗址。像这样的新石器人类遗址,境内达14处之多。溯源历史长河,穿越时空隧道,随着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的出现,战争的频仍,朝代的更迭,人类社会在这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前进。时势造英雄,朝朝代代都会涌现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据初步考证,自辛亥革命以来,同川涌现出两党将领级人物39名,其中西平村6名。辉煌灿烂的久远历史,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同川人特有的倔强精神,真可谓翘楚连连、人才济济。
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迫使人们滋生出改变现状的要求和走出大山的欲望。同川地区群山环抱,坡陡沟深,十年九旱,生存条件极差,多少年来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民谚:“糠同川,菜代州”,就是同川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王靖国,水往低处流。穷则思变,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和自身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困的生存条件成为人们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奋力前行的动力。“深山”所以能够飞出“俊鹞”,道理即在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惨忍杀戮。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河山尽赤土。远的不说,就从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同川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为着生存,有几千名热血男儿、志士仁人奔赴战场,为共和国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之中先后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645名,光西平一个村庄就有14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世代以“耕读传家”的同川人,更加注重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上世纪50年代末,西平村民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忍痛割爱,拨出村里的“眼珠子”地,设立了同川第二座中学,一时传为佳话,也足见西平人的眼光。近年来,西平村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就达59人之多。战争年代参战的多王靖国,和平年代读书的多,出人才就成为必然了。
同川地区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河流阻隔,交通闭塞,自成一体。由此,隋开皇元年曾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多少年来形成同川人独特的性格——倔强中有固执,坚毅中有犟劲。由此,外地人把同川人叫做“兔头疙蛋”,还编了“葱辣烟硬人僵,墙高巷窄门小”的俚语。而恰恰正是这种“认准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的犟劲,形成了同川人的特有品格——有骨气,有主见,有志气;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媚俗盲从;坚持真理,敢讲真话,有胆有识。正是这种带地域性的特有个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再者,同川地区自古以来艰难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同川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可贵精神。
综上所述,同川地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才层出不穷。同川文风盛,唯斯才俊多。坐落于同川一隅的西平村,作为其中的一座典型村庄,更是它们之中的佼佼者。
向英雄的同川人民深施一礼,向西平人才摇篮村深鞠一躬!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