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
本文由产品经理刘飞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
作为第 5475 号用户,依稀还记得 2011 年刚到知乎时,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时过境迁,去年我开始在知乎上写东西,感觉已经像是「世道变了」。又过了一年,眼睁睁看着知乎成为国内最活跃的社区之一,看到关于软文营销的几场大案,也看到了跟在行的变现之争。
如今的知乎,让人遗憾,好像要重现前辈豆瓣的命运:明明很火,但谁都能看出颓势;明明很多人在,却掌握不了用户。
身边一些朋友,不管是小透明还是有些粉的 KOL,都纷纷离开知乎。最吊诡的一件事是,正义感很强、希望知乎是纯净的知识社区的朋友,和把知乎当作是个人或者团队营销的大本营、希望知乎能成为自己渠道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嫌弃现在的知乎。这很值得深思。
深思之前,我还是截取我对知乎怪现状的几处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
抖机灵大全
可能你也在朋友圈见过一篇广为人知的文章:《知乎上 100 句简短却深刻的问答, 看完顿时透彻!》说是简短却深刻,其实就是抖机灵大全。这种文章是近几年吸引用户来到知乎的重要渠道,大家都想来探访这个神秘的提供各种抖机灵回答的地方。
从 2013 年注册放开后,知乎的用户质量就一泻千里。点赞行为的意义由原来的「我赞同你」或者「你的答案对我有帮助」变成了「卧槽牛逼」或者「哈哈哈」。有很多知乎的答案或者专栏文章已经分析过高赞答案的组成了,无非是图多公式多参考文献多,或者就是故事多鸡汤多感情经历多。
点赞风向变了,想多拿赞的答主自然就更愿意找性价比更好的方式写答案。知乎官方的 Slogan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很快就成了摆设,没人会有情怀到完全听命你的指导思想。既然写干货没人看,那就掺点水;既然讲道理没人看,那就讲故事。
我说过一句话,编辑推荐的知乎,和我们看到的热门的知乎,完全是两个知乎。比如,昨天(6 月 21 日)截取的编辑推荐,是这样的一些问题的回答:
而在热门中,是这样一些问题的回答:
注意,热门问答也是经过编辑处理的。那真正热门的是哪些呢?通过苏莉安老师的「看知乎」网站上在 6 月 21 日统计的近期热门,有这些问答:
是不是有种整个人都懵逼了,仅仅一张图就想要落泪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鸡汤文和故事能够让知乎更有知名度、也刺激知乎上的用户活跃度,它们既然在了,那就在呗。问题是,这些内容和严肃问答的内容是掺在一起的,它们会共享同一个问题,会共享同用户点赞的渠道,而前者往往赞同数远大于后者。这样结果就是,写严肃回答的答主会经常受到打击——我辛辛苦苦写好几天没什么人赞同,你几个字抖机灵就火了?
试着对比下这几天比较火的「地球中哪些地方引力最大」的这两个答案:
知乎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它既企图保留这些有趣的内容,又想标榜自己依然是纯粹的知识分享平台,最终却里外不是人。
在过去的 BBS 时代,这种问题要解决易如反掌。喜欢抖机灵?去灌水区。想讲故事?去情感区。现在知乎没有分区,什么都堆在一起,真真假假、好好坏坏,全凭一个已经没有说服力的「点赞」行为来决定。没怎么看过心理学书的都知道人有从众心理,看到赞多,就忍不住也给点一个,结果就成了马太效应,越是讨好用户的回答越容易火,于是段子驱逐干货、机灵驱逐严肃就不奇怪了。
退一步说,不设分区,那能不能开辟「点赞」之外的对答案的认可类型呢?比如提供「这是干货」、「看哭了」和「笑死我了」三种回馈,让严肃回答、鸡汤和玩笑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这岂不是比跟每个看抖机灵答案笑得前俯后仰的用户说「你再开心也不要点赞哦赞要留给干货哦维护社区纯净人人有责哦」容易得多?
你可以说真正来分享知识的答主都不在乎赞同数,但如果他发现自己这个答案上面是机灵,下面是故事,评论里还都是些路过的山炮,他对这个社区会有好感吗?
收藏夹居然最好用
堪称产品经理一代教父的俞军前几天在「分答」中回答了一个关于知乎的问题,他提到,现在知乎对内容的发掘远远不够,他打开首页,几乎找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通过关注别人得到 Timeline 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明明就是社交属性的产品该做的。我们看知乎显然更希望通过主题来关注内容。
记得之前周源还是黄继新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一句话:知乎的内容不会成为一潭死水,变成小圈子的交流。关注者多的用户可能对很多话题都感兴趣,他们在不同圈子里点赞就能让整个社区连接起来。
当时看到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粉丝多的用户、大 V,他关注了 10 个话题,我可能只关心其中 2 个啊。给我推其他 8 个话题不就是 Timeline 的污染了吗?况且在知乎上点赞就是转发,像刚才说的,出于很多原因我们都可能点赞(认可、觉得好玩、有感触、表达感谢等),点赞成本低,就更导致了粉丝们的 Timeline 什么都会有。
单纯按照热门排序,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更难。更不用提编辑推荐了。
所幸在知乎上,还有一个收藏夹功能,这种众包形式来完成信息依主题整合的方式,效果比上述的三种方法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比如这是我收藏夹的一部分:
是不是看起来比 Timeline 都清晰很多?
可知乎偏偏把收藏功能做得很难用,后来终于出了类似功能的读读日报,强大了不少,但是:居然跟知乎不能互通!要能把收藏夹跟读读日报同步,至少能解决 80% 的内容推荐的问题。
人人都在谈个性化和智能推荐,或者众包和社群。知乎反其道而行之,依旧坚持着用古老的关注 – 时间线加编辑推荐的模式,内容发掘落后了一整个时代。建议大家去体验今日头条和即刻这两款方式不同的个性化内容推荐产品,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按兴趣发掘内容了。
奇特的用户运营
公众号「烂草莓」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知乎一直标榜 「友善的讨论」。不说这个初衷对错,他们实现这个功能的方式简直匪夷所思:并没有设置脏话的关键词过滤,而是依靠用户举报,然后进行人工审核。审核的标准也毫无逻辑可言,完全看管理员心情。甚至自己写的答案里,如果评论出现了所谓的不友善内容,知乎官方会跑进来帮你删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营造出一个「友善的讨论」 的环境,反而发展出了一套可以在知乎通用的语言体系,掌握之后可以用一个脏字都不带的揶揄来恶心人,形成一种看上去也不能说友善的讨论环境。
我记得知乎现在还有友善度机制,鼓励被扣分的用户举报其他所谓不友善言论还恢复友善度。这种鼓励人检举的架势,和文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不是说笑。知乎因为莫名其妙的被举报、被禁言愤而出走的高赞大 V 不在少数。比如安全专家云舒跟别人对骂,自己被禁言但对方无恙,前几天在专栏宣布「我滚了」。
很多知乎用户也做过实验,对完全相同的两条评论进行举报,有的会判是违规然后禁言,有的则驳回。随心所欲的管理风格源于并没有量化好的标准,以及不关注事情本身是不是有恶意知乎收藏夹,只关注话里是不是带脏字。
BBS 时代社区的良好运营是层层递进的,版主能够管好小版主,大区能管好版主,站长能管好大区,协同来管好整个社区的内容运营。即便是有些是主观的、不合适的,也是有迹可循的,毕竟大家都知道版主们的脾气。但知乎给人的感觉像是「看不见的手」,大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想要讨好和迎合都毫无办法。
在观察知乎管理员处理事务时,你能体会到他们一脸嫌弃企图置身事外的姿态。很多事情不做预警、不留余地、不讲人情,看似公正公平,其实最让人心慌。做社区不是玩模拟城市,搞好地形搭好布景划好区域就万事大吉、坐看花开花落云起云舒了,是要接点地气多跟用户沟通交流玩到一起,他们才是你作为内容社区产品的核心价值。
回头再看知乎吸引用户回答问题的激励,几乎为 0,甚至可以说为负。对一些高赞答主的激励,无非就是每年颁个奖、出一些电子书这种小规模的精神激励,大部分用户并不能体会到这份善意,反而是要面对知乎上很多无聊用户的恶意。
在知乎好好回答问题有被骂被举报的风险,有被抖机灵的答案踩在脚下的心理压力;更麻烦的是,如果跟别人扯皮了知乎收藏夹,知乎不会帮你。甚至在知乎上公开撕逼,知乎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你撕你的,撕不够还让你上热门。且不说每次扒皮和撕逼是不是真的正义,就说这种事官方不应该在第一时间处理掉吗?
投鼠忌器的商业化
我写过很多回答和文章来谈知乎的商业化了,最近值乎和分答的各种爱恨情仇也演得很热闹。就是刚刚提到的俞军老师,也在同一个回答中建议知乎尽快开启打赏功能。
过去讲过的就都不展开讲了,做个简单总结:
用我曾经评价值乎和分答时写过的一段话总结吧:
知乎做事扭扭捏捏,完全不像是在做商业产品,倒像是在开一个清新文艺的小酒吧,有时憋红了脸叫嚷两声,路人不知所谓,有时做出些想赚钱的新东西,也不好意思硬塞给客人,顶多跟熟客耳语一句:你来,我告诉你个小秘密。
现在隔壁的在行拿着广场舞级别的大喇叭在造势,喊着「这边好玩快都来啊」,人满为患,热闹非凡。知乎终于耐不住性子,加班加点搞出了 3.0,也拿起了喇叭喊「我这也好玩!」
不过仍然期待知乎能华丽转身。静候佳音。
「作者刘飞,互联网产品经理,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