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
闺蜜都知道我爱吃面,她们经常调侃我倒在面粉里过日子得了,送我雅号“面糊”。这个爱好源于什么?我细细想来,应该源于老桐峙的美食——洋芋头小麦面。
初夏的南岙村,绿意在群山中流淌着,一茬茬麦田将春的羞涩孕育成夏的金黄。小麦历经秋霜、冬雪、春露、夏雷,把特有的芬芳奉献给辛劳的农人。麦粒终于进了磨坊,脱胎换骨成了白花花的粉末。
母亲挑着角箩(竹箩子)一晃一晃穿过晒谷场,我臂弯里夹着畚斗一蹦一跳紧跟她身后。挑进家门,妈妈一放下担子就笑盈盈问我们:“想吃什么?”我们不约而同地应声:“小麦面——”
母亲笑而不答,舀了几粗瓷大碗的面粉倒进脸盆里,慢慢地掺和清水揉成团。
父亲喜滋滋把面团放在老旧的八仙桌上,拿着擀面杖,用力均匀地擀压着面团,面团在他强有力的擀压下成了一张厚圆的面饼,面饼卷着擀面杖,在八仙桌滚动,一摊开,面饼成了一张面皮。
每次把面皮包紧在擀面杖上,再一个漂亮的大甩,面皮逐渐变大。每一次甩开,都撒上面粉,父亲说撒上一层面粉,面皮就不会粘上擀面杖。
当面皮轻薄如纸,盖住整张八仙桌的桌面了,父亲的大手却能灵巧地折叠成一掌之宽的面,一大张面皮层层叠叠,呈现为扇形。父亲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只见他右手拿菜刀,左手按住面,“嘚嘚嘚……”菜刀碰菜板的声音,这个时候听起来是特别的舒服,仿佛奏起一首欢快的乐曲。一刀刀下去,面皮成了一根根细长的面条。父亲切的面条粗细均匀洋芋头,很有韧劲,和兰州拉面堪可一比。
母亲也没有闲着,等锅里的油冒烟,迅速倒入切片或切块的洋芋头。初夏,新出土的洋芋头嫩黄鲜亮,在油锅里历经一番炸炒之后,变得金黄油亮,随着“刺啦刺啦”的翻炒声,屋里飘出洋芋头的香味。母亲把炸得金黄的洋芋头盛在大碗里待用。重新挑上少量的猪油,倒入包心菜翻炒几分熟,随即倒入一大锅的水。我赶紧往灶膛里加柴,噼噼啪啪的火焰欢快地歌吟。火旺,锅里立时沸腾。
待锅里的水噗噗冒着热气,揭开锅盖洋芋头,父亲和母亲两双手捞起面条,莹白玉洁的面条从他们的指缝间洒落进热气腾腾的锅里,每一把面条下锅,母亲就用筷子搅一下。
母亲说生面条同时下锅,就会结团。这样抖散下锅,滚水一过就不会结团了。面条全下锅了,锅里的面汤沸腾着,犹如波涛翻滚起伏不定,洋芋头倒入翻滚的面汤中,顿时随之沉浮。几分钟后一根根的面条喝饱了水,扁扁的面条成了一条条玉带子。
一把青绿的葱花撒进锅里,大铁锅里翻着葱花的青碧,洋芋头的金黄,面条的莹白,再配上姜丝的嫩黄,光看着色泽就让人垂涎三尺。
我端起青花色的瓷碗,面条一根根上下搅拌着,倒上几滴酱油,这是当时唯一的调味品。面汤无比的鲜,小葱无比的香,洋芋头鲜美异常,面条细软且韧劲爽滑,吃上几口热腾腾的小麦面,嘴里和胃里,无比的慰贴。几碗下肚,饱腹打嗝才罢休。
从那以后,洋芋头小麦面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常客,也成了南岙村农家人舌尖上的美食。
在八十年代的老桐峙人的眼中,洋芋头小麦还是待客的上等食粮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母亲总站在芒种的雨巷里,她把初夏揉进雪白的粉团,为她的孩子们煮一大锅最有劲道的面条。
偶尔父亲砍柴回来捎两口袋野蘑菇回家,要是放进小麦面,这面汤的味道更鲜美,一口汤下肚,顿时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特别是冬日里,一家人痛痛快快吃一碗热腾腾的洋芋头蘑菇小麦面,流水般细滑的面和热腾鲜美的汤抚慰了胃,也暖了身子。
不知是时光偷了我们的懒,还是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情趣。我们搬迁到杜桥以后,父母忙于生计奔波,不再种一茬小麦,擀面杖也无用武之地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一家人围着灶台做一锅小麦面的情景从此消失于时光的隧道中。
想吃面了,母亲从集市上买回几斤鲜面条,割些肉,加上黄花菜、香菇、笋丝,再买斤花蛤、鲜虾当作料,但无论如何都吃不出当年的那一大锅洋芋头小麦面的味道。
图片由徐明仁提供
end
其它临海美食推荐: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