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稳定更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
知上蔡 关注上蔡之窗网 十万人已经在关注
重阳文化发源于哪里,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上蔡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从而结束了这种争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重阳节流传最广的广告词。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祝寿节、女儿节等。每到九九重阳日,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绛囊和插茱萸枝,以求吉祥洪福,重阳习俗作为人们祈求平安吉祥和长寿福康、追求生命健康与美好未来的一种文化活动,重阳文化以其独有的事象特点和文化内涵,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演变,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风俗习惯。
近年来,重阳节一直被人们所珍视,它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已经超过“节日”的范畴,由桓景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避灾祈福的故事而发祥的节日,从一个避瘟疫的一般传说演化为饱含文化意蕴的民俗节日,重阳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天下重阳源上蔡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成俗于晋,兴盛于唐宋。有关于重阳节起因、起源的说法众多。然有文字可考,记载最早、最完整、最翔实,也最具有说服力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上蔡鲐背老人尚景熙先生,离休后潜心研究古蔡文化多年,亦出版多部专著。重阳节起源于上蔡的观点,最先就是他提出的,后经国内诸多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这一观点得到了公认。据尚景熙老先生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辞源》中看到“恒景登山”的条目,于是开始广泛查找资料。他翻阅了康熙年间的《上蔡县志》,到省图书馆查阅了《续齐谐记》一书,并购买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他最初的推测。
《水经注·汝水》曰:“汝水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别也,汉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说明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就在上蔡。到了东汉,治所迁至今平舆北部中国老人节,距上蔡县城30公里。上蔡仍属汝南郡管辖。
恒景所登的山就是现在上蔡县城西面的芦冈。彼时,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唯独上蔡城西一冈突起。冈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于97.2米,今名芦冈,古名冈山。芦冈的制高点–今天的蔡侯望河楼,又称玩河楼或看花楼,是当年恒景登高之所在,至今尚存“重阳登高处”残碑。
重阳节登高的那个恒景就是上蔡人。恒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门世族。在历史上,恒姓名人–《盐铁论》的作者恒宽就是上蔡人。据《盐铁论》记载,当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路过上蔡时,就遭到了恒姓家族的进攻。《上蔡县志》(1995年本)记载,在上蔡264个姓氏中就有恒姓。
2002年前后,尚景熙老人把他的研究所得写成论文先后发表在《天中晚报》和《中州今古》杂志上。恰在此时,传出国家邮政总局将于2003年在重阳节的发源地举行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尚景熙老人得知这一消息,高兴得夜不能寐,立即给当时的县政府主要领导写信,希望政府出面,争取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能在上蔡县举行。
在尚景熙等人的奔走呼吁下,经过上蔡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争取下,国家邮政总局于2003年10月4日(农历九月初九),在上蔡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了国家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暨中国·上蔡首届重阳文化节“最美不过夕阳红”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重阳文化节。
其后,2005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在认真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上蔡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被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登高传千年
玩河楼又叫望河楼或望花楼,坐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高台上,东边是蔡国故城的宫殿区,西面是汝河故道。据《上蔡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每当汝河泛滥,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蔡侯专门在此筑台建楼,登高望河,故称之为望河楼。
玩河楼山门向东,上书“芦岗雅地”四字。进山门拾阶而上,一门楼高耸,翘角飞檐,匾额行书“蔡侯望河楼”。进院是一平台,东西、南北都有四五十米。院中有火神庙、奶奶庙各两间,佛殿四间,关公庙两间,还有几通“重阳登高碑”、“功德碑”以及才立不久的诗文碑刻。
“悠悠冈山、芦岗拥翠”为古蔡八景之一。唐太宗年间,人们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有神灵之气,就陆续在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庙宇殿堂,官府还为这些庙宇设祭田88亩。到了明朝,玩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皇,玉皇庙就是那时建的。东汉桓景“齐家登山”避邪免灾的故事发生后,人们遂纷纷效仿,重阳登高之地由此而生。
为什么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上蔡诗词名家刘孔名先生的一席话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故而将这一天确定为“中国老人节”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取向的。把这一天定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可以说寓意深远,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心理认同。
《中国民俗大词典》主编叶大兵认为,重阳节长寿的主题也是由于季节的原因确定的。农历九月,暑热已过,寒秋将至,地气开始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便会产生一种不正之气。避免邪气上升,人们便采用一系列措施进行抗衡,这就是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节俗的由来。如今上蔡还保留着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流传千年而不衰,就足以表明重阳节俗一直影响和哺育着华夏儿女,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了显著的作用。
重阳文化正崛起
近年来,上蔡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重阳文化特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战略,确立了“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的发展思路,从政策、机制、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切实把重阳文化资源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整合、开发、策划,把重阳文化资源和相关产业作为一种产品进行市场运作和市场经营,打造品牌文化,发展大众文化,推进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上蔡县委、县政府注重挖掘重阳节的特有文化内涵。先后组织召开多次重阳文化研讨会,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古蔡风物》、《天下重阳源上蔡》、《龙岗金秋》、《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诗词选》、《重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等论著、画册和专题宣传片。每年重阳节期间中国老人节,县老干部局、县教体局等单位组织诸如爬山、健步走、老年太极拳表演、老年健身舞等活动;在文学艺术方面,组织举办金秋重阳老年书画邀请展,一些中小学校开展了《弟子规》经典诵读,退休老教师石廷俊等人发起成立的上蔡霞天诗社,由刘太平创作、陈玉德编剧的《孝感龙心》古装剧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他们的创作或表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倡导人文精神,展现古都风貌”为主题,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团、人文历史专家学者开展文化交流和研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共举办各类文化交流研讨会等文化活动200多场次,使国内外人士对上蔡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围绕重阳文化,自2003年以来,已举办了十三届规模宏大的“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开通了中国重阳文化网站,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举办高规格的重阳文化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重阳文化,真正把重阳文化节办成全国性的节日庆典活动。
重阳节是老人节。县委、县政府发掘重阳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制定和出台了上蔡县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老龄工作目标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使全县各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有目标、易操作。在全省率先实行了90岁以上的老人和百岁老人生活补助制度,已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多万元,认真抓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福利落实以及农村老年人等低保工作。抓好敬老院设施建设,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达到4372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4%,提前三年实现了省、市确定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目标。结合重阳文化节活动,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好婆婆、好媳妇进行隆重表彰,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美哉,上蔡;醉哉,重阳。走进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如一杯清香芳醇的菊花酒,让人回味无穷。
文:张海波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稳定更新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