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民族民间工艺的创意转化能力?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曲艺系主任陈梅从教21年来长期探索的突破口。

2001年,陈梅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在贵州民族大学任教。 从事高等教育美育21年,陈梅探索了“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扶贫+技能扶贫”非遗扶贫模式、“传统非遗工艺品+多元文化符号+创新美学设计”品牌,助力贵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5月26日,贵州评选出2022年贵州省2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陈梅榜上有名。 陈梅说:“作为一名高校一线工作者,应该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者,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工匠”,既是传承,也是创新。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很难融入现代生活。 这是长期困扰陈梅和众多民间工艺美术工作者的通病。

非遗项目申报书_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_创新创业项目有哪些项目

对于人才培养,就业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陈梅说:“学生毕业后就业机会有限,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亟待提高。”

要在人才培养中深耕贵州民族文化,在课程教学中注入创新元素。 编写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多年来,陈梅带领团队将少数民族的染、织、绣、漆、陶、银饰品等工艺融为一体贵州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新,逐步形成以“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为两翼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_创新创业项目有哪些项目_非遗项目申报书

“人才培养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实践性。” 陈梅告诉记者,团队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基于民间艺术元素的现代应用和创新设计。 学校教师还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交流合作,探索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点。

“匠心”,美育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11月,陈梅带队在贵阳市花溪区前桃镇中心小学开展非遗传承乡村美育活动。 参观前陶龙窑遗址、贵州陶艺传承基地、传授陶艺技艺……177名孩子创作了200多件陶艺作品。

陈梅说:“希望孩子们成为陶艺小传承人,在心中种下非遗保护传承的种子,以乡村美育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与“技能扶贫”有机结合,探索非遗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新模式,是陈梅和她的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做的事情。

传承非遗技艺,传播工匠精神。 作为贵州民族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与培养计划”项目负责人,陈梅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了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养任务,培养350余人非遗传承人,培养了张薇薇、杨盛教、魏博等非遗行业领军人物。

创新创业项目有哪些项目_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_非遗项目申报书

陈梅表示,要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开展技能培训,既解决了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又让当地农民有专长,用美育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工匠精神”赋能非遗产业。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工艺品多样。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加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陈梅说道。

多年来,依托高校科研平台,陈梅和她的团队打造了“工匠创造万物”品牌,聚焦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围绕贵州“工匠、匠心、工匠”探索振兴传统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途径。 道,彰显贵州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

在“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发力,打通高校、设计师、企业、传承群体之间的壁垒,助力贵州非遗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12月,在第二届中国女子手工创新创业大赛中,陈梅团队获得贵州省高校师生“工匠万物”非遗品牌项目创业团队组冠军. 陈梅带领同学们创作的品牌作品《手艺》荣获“助力贵州苗绣+行业公益奖”第一名。在日前揭晓的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评选中,陈梅的金奖砂陶茶具系列获民间工艺品类三等奖。

“目前,学院在校非遗学生500余人非遗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与20余家非遗工作室、1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 陈梅表示,下一步要构建以设计、产品、生产、市场为主导的非遗开发新体系,打造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循环体系,带动更多非遗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记者 赖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