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校而异精准施策

一是参考层次。就目前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体制、隶属关系来看,有本科院校和高职之分,也有公办和民办之分,还有部属、省属、重点高校和一般院校之分,不同层次学校的条件、师资、人才培养水平也不同,大学创业无论是在学生特征还是创业需求上都存有明显差异。譬如重点高校大学生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更多会注重学业深造而显得创业意愿不强,普通高校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较高但资源不足。为此,可以针对不同层次高校制定不同政策,在“创新”和“创业”的倾向上有所偏重,而非同质对待。

二是兼顾特色。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医药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等不同特色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资源供给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创业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为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正视此种差异,如理工科高校,则偏重技术支持;医药大学,则强化实践平台支撑;农业大学大学生适合创业项目,则重视基地建设,等等。

大学生适合创业项目_适合农村的小投资创业项目_适合下岗女工的创业项目

三是立足场域。所谓场域,是指高校所在地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它涉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系列问题,并具有高度差异化特征。如东部地区高校,产业资源比较综合,对外沟通交流活动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则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外相对闭塞。为此,政策推进应兼顾高校所在地的场域特征,促进高校创业项目与地方主导产业、资源优势、人才政策等挂钩和契合,把资源扶持用通、用活,形成良好的政府帮助、市场引领、社会支持的多元扶持格局。

分类帮扶精准服务

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高校常见三种类型的创业行为:一种是大众型创业(或就业型创业),这类创业项目多集中在餐饮、美容美发、商业零售等生活服务业。一种是创新型创业,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是公益类创业,创业者以公益性为出发点,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上述三种类型的创业行为在创业过程、创业风险、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模式差异,为此,应秉持“分类帮扶”的扶持理念,做好“精准服务”。

一是营销帮扶。针对大众型创业项目,多以“满足需求”为主,通过口碑和服务质量来竞争。在帮扶上应重点做好“营销帮扶”。帮助创业者树立品牌意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同时辅以市场营销的技巧、手段,使大众型创业能迅速打开市场,形成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适合下岗女工的创业项目_大学生适合创业项目_适合农村的小投资创业项目

二是资本帮扶。对于创新类创业,多以“促进发展”为核心,这类创业一般是以技术研发驱动的项目类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做科技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帮扶上应重点做好“资本帮扶”,构建开放式的投融资环境,以组织创业路演、开展“创业相亲”、建立创业基金等举措来促使社会资本与科技创业项目的对接。

三是管理帮扶。公益创业多瞄准的是社会问题,着眼于“解决问题”,在帮扶上应侧重“管理帮扶”。公益型创业因其与高校场域以及大学生群体的高契合性,更适合大学生开展,政府与高校要对此类创业抱有更为宽容的心态给予支持。在确保“公益”为核心的基础上,应帮助创业大学生改善“管理运营模式”,以使其兼顾“市场”和“公益”,积极促进所在城市的民政部门及社区与企业的对接,实现公益资源的有效衔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解决一些创业者的共性需求,如企业管理、工商财税服务等,这些共性需求可以由学校相关部门以办事大厅或众创空间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此有利于促进创业者专注于自身创业项目,也有利于高效率地促进对不同类型创业的“精准化”个性服务。

建档立案精准跟进

适合下岗女工的创业项目_适合农村的小投资创业项目_大学生适合创业项目

首先大学生适合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数据库。对创业者信息、项目内容、创业进程、项目状态等,依据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对信息进行有效识别、核查、过滤、跟踪,精准到具体的项目并定位到具体的创业者。

其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线上的“创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创业者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增强创业者之间的互动、便捷投资者的查询,促进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信息的共享和合作。并通过线下组织“创业者训练营”“未来企业家论坛”“校友创业面对面”等活动促进信息流动,提高信息效率。

最后,加强项目跟踪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不能满足于项目记录的简单目的,更应发挥对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分析和辅助教学等作用。高校作为教学与科研单位,教学、研究构成高校工作的主旋律,建立创业项目的管理档案,既可以有效促进对创业的帮扶管理,又反过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鲜活的案例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