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多样化的创业类型为创业研究和实践带来了蓬勃生机。然而,有几种创业类型却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因此,本专题的第一组文章首先聚焦于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创业类型”,让我们透过对这些创业类型的解读,探讨和挖掘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本期首先解析的创业类型是看似平凡的生存型创业。然而,生存型创业真的平凡无奇吗?她有哪些不凡之处?生存型创业又如何更好地迈向卓尔不凡?本期解析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不同观点,欢迎您留言或发送邮件ysuzjw@126.com跟我们联系。期待大家在NET2019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共同学习成长。

(朗读者:泽芸)

◆ ◆ ◆◆

生存型创业:在平凡生意中创造不凡

张玉利 张敬伟

◆ ◆ ◆◆

生存型创业的缘起与发展

生存型创业是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中使用的概念。根据创业者动机的不同,GEM区分了生存推动型创业(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ship)和机会拉动型创业(opportunity-pull entrepreneurship),简称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者是出于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不得不参与创业,用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困难。生存型创业的核心在于,创业者参与创业活动是一种被动行为, 而不是自愿行为。机会型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是出于个人抓住商机的强烈愿望。商机可能带来的潜在利润的诱惑,以及抓住商机的强烈愿望,共同驱动了创业者承担风险、积极进取的创业行为。对于机会型创业者而言,创业是一种个体偏好, 也是实现目标(如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生存型创业一度是我国创业活动的主导类型。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2002年,在18-64岁的积极参与创业的中国人中,有60%属于生存型创业,40%属于机会型创业。在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中,机会型创业比例已经由2009年的50.87%提高到2016-2017年度的70.75%,生存型创业比例降到29.25%。这三组数据的对比反映出我国创业活动的质量在稳步提高。

生存型创业最初只是应用于GEM调查,后来这类创业也得到其他维度的阐释。例如,哈佛大学教授毕海德(Bhidé,2004)不再侧重于创业者的动机是主动还是被动,而是根据创业机会的性质区分出五种创业类型,其中的边缘型创业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这类创业所需投资不多,面临的不确定性低,可能获得的利润也较低,例如,理发店、早点铺等。相较于GEM对生存型创业的理解,毕海德提出的边缘型创业并不强调创业动机,而是从投入、不确定性和可能利润角度,帮助创业者进行理性的创业选择。不过,毕海德教授更为推崇风险型创业(promising startups,或曰有前途的创业),即初始投入低,但不确定性比较高的创业,高的不确定性为其获取较高收益提供了可能性。比如,PC行业刚刚兴起时,组装PC也能产生不菲的收益。相较于风险型创业,毕海德教授言外之意,认为边缘型创业(或大多数生存型创业)可能是“没有前途”的创业。

生存型创业的谬误与真相

不仅毕海德教授有这种看法,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生存型创业往往就是个体户、小商贩、夫妻店、淘宝店主,平凡之至,普通至极。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生存型创业缺乏技术含量,与创新无关,因而没有多大价值,不值得关注;还有人认为,生存型创业从事的多是小商小贩、低端服务的营生,低人一等,难登大雅之堂。

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上述《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调查,当前我国生存型创业占比约30%,虽然不是比例最大的创业活动,但却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创业活动!尽管大多数生存型创业只是解决自我雇佣、家庭生计问题,但在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商业服务、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生存型创业也不是低贱的创业活动!无论是热心早点、快递驿站,还是美容美发、修理文印等各种小生意,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无可替代!低贱与高贵是一种分等思维,意在区分高下,不利于和谐发展;而分类是一种共生思维,可以把生存型创业看作是机会型创业的有力补充,二者互补共生,有序发展(参见公众号文章:心智模式:分等与分类)。

因此,生存型创业的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生存型创业能够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生存型创业的一个重大价值是创业者自我雇佣,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同时提升经济活力,并间接地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开办的格莱珉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将不少沿街乞讨的乞丐转化为自谋生路的创业者。虽然这些创业者可能无法过上富裕的日子,但从乞丐和无业游民向自食其力者的进化,这是多么大的转变!

其次,生存型创业解决生计问题相对容易。生存型创业往往处在不确定性程度低、所需投资不多的领域,虽然大多缺乏创新,但却容易短期见效,甚至立竿见影。相比而言,机会型创业往往涉及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创新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生存型创业收益虽低但容易短期见效的这种特点反而说明,至少可以通过生存型创业积累“半”桶金,包括资金积蓄、经验积累和人脉培育等,从而为创业者适时转向更好的成长机会打下基础。

最后,生存型创业还能塑造人!因为是不得不创业,生存型创业反而有背水一战的特点,没有退路,反而可能更愿意坚持。最近,演员岳云鹏接受采访时吐露心声:自己只会电影和相声,电影演不好可以回去说相声,但相声说不好就只能回家种地!多数人是把不得不干的工作干出了兴趣中间性商机的创业项目,干出了成绩!相反,总觉得有退路是很多跨界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教授总觉得大不了还回学校教书、带学生,从政不专心,创业也没有全身心投入。从这个角度看,生存型创业也很锻炼人,因为时刻想着要生存!

生存型创业也能创出不凡

生存型创业往往因为进入和退出壁垒低、创新不足、竞争激烈,失败率较高。因此,生存是生存型创业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此外,不少存活下来的生存型创业企业长期保持在“生存线”水平,没有发展。这是不是意味着生存型创业只能生存,没有发展空间?其实,突破“生存”思维,积极把握机会,往往能有更好的活法。比如,即使是修车小摊,创业者除了修车,还可以搭售纯净水或其他小商品,便于在顾客等待时增加消费可能性(这和超市收银口放置口香糖等小商品是一个道理);再如,作者认识的一位服装店的老板,为店里展示的每件衣服都配上标签,用寥寥数笔告诉顾客,每件衣服都是有故事的;通过为精心选择的服装配上额外的情感价值,她的小店做得风生水起。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是生存型创业,如果创业者用心做事,也能从同行中胜出。那么,生存型创业该如何发展呢?

陈明哲教授(Chen,1996)曾提出AMC(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框架,分析影响个体与组织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洞察、动机和能力。如果把生存型创业看作是某种创业行为(模式),那么,可以借用这一框架,分析生存型创业发展的思路,如图1:

找商机创业项目_创业商机好项目店面_中间性商机的创业项目

图1 生存型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

从图1可以看出,处于第一阶梯的是无业,因为觉察不到机会,或是缺乏把握机会的动机或能力(AMC至少缺两项),因此未能利用任何机会。向上一个阶梯是生存型创业,因为洞察不到新颖机会,或是缺乏利用新颖机会的动机或能力(AMC至少缺一项),创业者发现和利用的往往是平凡普通的机会;再向上一个阶梯是机会型创业,表现为创业者发现了相对新颖的机会,也有动机和能力抓住这种机会,或者是创业者在仅仅具备前两项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以实现新颖机会的利用。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至少是“机会型的生存型创业”)的转化。

第一,提升洞察。主要是提升洞察新颖机会的能力,创造并利用各种可能性。例如,不少从事服装生意的生存型创业者积极转型微商,或是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带货,也能让自己的生意跃升到新的台阶。

第二,提升动机。这一点很难,但经营企业如果没有事业心、进取心(enterprise)则很难有发展。提升生存型创业者动机的重点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李爱国和曾庆,2017)。相信自己能行,有利于创业者洞察和把握更为有利可图的机会。

第三,提升能力。一方面需要创业者持续学习,积累创业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另一方面需要创业者培养调整能力。毕海德(2004)非常强调创业者的机会主义调整能力,例如,当自己的提议被顾客拒绝时,尝试另外一种方案,就有可能拿下生意。通过机会主义的、积极的和有意识的调整,创业者是在利用不确定性,扩大创业可能性空间。

当然上述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提升能力,也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改善其动机;洞察到新颖而有利可图的机会,也可能使创业者乐于去积极行动,弥补自身能力暂时不足的缺陷。

生存型创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具体的战略可供选择。由于这类创业大多处于分散行业,具有进入壁垒低、顾客需求多样、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特点,可以借鉴分散行业中的经营战略来寻求成长。比如:

○ 借助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创新等寻求发展。生存性创业也可以有品牌,例如庆丰包子、真功夫等;像理发店这样随处可见的生存型创业也可以在一个城市实施连锁经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整合分散需求,也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

○ 找准利基市场,寻求集中化发展。如面向特定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如胖装店、教辅书店),面向特定产品进行专业化经营以实现规模化(如专为各大超市供应几种蔬菜)。

对于生存型创业,质的提升同等重要。《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的寿司店数十年规模并未增长,但米其林三星餐厅的荣誉、政要的光顾、提前几个月的预定、攀升的客单价,以及内在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难道不是生存型创业寻求内涵式成长的典范吗?

其实,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机会型创业,创业精神是其成功的内核。借用百森商学院创校人罗杰·百森(Roger W. Babson)的观点,如果创业者do something new, or do it better or differently,这个世界将因此而不同!

请善待生存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广泛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助于创业者解决自我雇佣,产生经济收益,还提升了创业者的社会参与度,因而有助于增进社会福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创业类型。对于生存型创业的发展,第一,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比如,给予补助性/给予性的支持政策中间性商机的创业项目,如降低创业门槛、减税甚至免税、注册资本金申报制、提供创业场地,等等。这些政策应以设法降低其创业成本为主,融资、风险投资等都不是其关注的重点。各地政府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可以侧重于提供这方面的功能。再者,政府可以提供创业教育和培训,促进交流,拓展生存型创业者的创业思维,提升其创业技能,带动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其次,生存型创业者自身也应加强学习,掌握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在提升生存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和创造机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至少也要转向“机会型的生存型创业”。最后,社会需要营造一种更为积极的氛围,让生存型创业者体会到公平感、价值感和获得感,从而有利于生存型创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阿尔玛•毕海德著,魏如山、马志英译,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姜彦福,《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参见

4、Chen, M.-J.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100-134.

5、薛红志、张玉利、杨俊,机会拉动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5(6),2-8.

7、李爱国、曾庆,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的机制与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17,12,93-99.

作者简介:

张玉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季刊》联席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工商管理)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张敬伟,管理学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是创业情境下的组织适应。Email:ysuzjw@126.com。

往期专题文章

微信公众号 NET2019

关注创新创业的协同促进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