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审题

限制性

1. 主题限制:试题采用了四则材料组合的形式,信息量较大。国内外兼有,校内外兼备,正反面兼顾。但材料的核心要件并不难找,综合四则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中提倡的“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要求考生扣住劳动教育来谈。不能把“劳动”简单理解为“干活”,或者是“锻炼身体”,更不能单方面地谈教育或者劳动,因为这样一来,就偷换了四则材料的核心问题,会出现立意偏差。

2. 理解限制:对第二、第四则材料的理解不能偏颇。第二则材料说临近期末,即使天气恶劣,学生也要把劳动课完成,这正是必修的意义所在。不能认为完全是反面案例,或者校方是在做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的表面文章。第四则材料中某些班主任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其实是内心没有把劳动教育当作正当教育的表现。犯错就用劳动惩罚,劳动多教育少,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3.指令限制:作文材料中明确要求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因此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只取一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

4.对四则材料正确与否的判断应联系当下的社会和教育现状,不能主观臆想。如联系当下部分学校不重视劳动课、劳动课成为虚设的现象,可以看出第二则材料反映了重提劳动教育的必要。

开放性

1. 材料取舍组合是自由的。本题共提供了四则作文材料,涉及学校和家庭,有正面和反面,只要围绕材料立意,两则、三则或者四则都是可以的,但是不建议只从一则切入。虽然要求没有明说以几则材料为主,但是当前高考对多材料作文的要求是“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立意最好还是抓住四则材料的共性,切忌避重就轻,只从一则材料出发,以一则材料为立意基础。

2. 立意角度是自由开放的。分析四则材料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围绕“劳动”和“教育”展开的。所以立意只要不脱离培养青少年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这个核心,能围绕“劳动教育”的合理性、意义、方式、途径,以及在教育中贯彻劳动精神为基础展开即可,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学生层面等角度展开论述都是可以的。行文中应适当勾连材料。

3.文体是自由的。但材料的对比性中隐含着要求学生做出认知判断、权衡选择的立场,更适合写议论文。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解题

本次作文试题与新课标相联,与当前的教育现状相联,与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相联。看似陈旧的话题,实则有着时代的映射,有着生活的温度。

关于劳动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有这样一段表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段表述基本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方向。

本次材料是多则材料组合类,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择角度。 对比四则材料我们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被软化,在学校被弱化,在社会被淡化,从家庭和学校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把劳动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重塑他们的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参考立意

学生角度:在劳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

学校角度:让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

家庭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

……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考场原作

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潍坊一考生

翻开浩瀚中华之辉煌人文史,一个个耀眼的劳动英雄之名映入眼帘。焦裕禄汗水沃灌,用劳动支柱撑起一代人的奋斗回忆;徐平以刻刀为犁,耕出大国英姿之田。他们是劳动者,以不同的形式,秉持一颗赤诚之心,在不断的实践中夯实劳动的精神之基,而我们更应循前辈之足迹,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百耕千耘才得硕粟,千锤万炼始获利剑。诚然,古人千年沿袭的农业本法,便蕴含着劳动的重要性。若人们只是终日端坐于园庭之隅,仅知吟吟杂曲,侃侃大山,脚不触土地,手不扶犁铧,那“三年困难”之悲剧将会如洪水般漫流至今。若非真正洞悉了劳动精神的崇高,“海水魔稻”将永被束之高阁,仅供瞻仰,不可触摸,因此,万事之成的希望,一定是站在实践巨人的肩膀之上,肩负劳动精神之斧钺,披荆斩棘。

虚心涵泳读书事,真知还存万里行。书本知识曾是人们寄予了人生希望的“安可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读书人祈求的极高境界,然而纵观古今,通览中西,“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知识储备不再是“圭臬”,实践能力更能一展我辈风姿!为此,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将这作为毕业通行证。夜幕风雨中,手持微光仍要栽种菜苗,这一课程设定似乎与大学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然若探其本质,定会叹其高妙。农场劳动是古人们耕田而作的变形,于其中更能体验“汗滴禾下田”的艰辛。夜幕风雨中劳作,不是不心疼学生,而是让学生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反省深刻心间,让学生投入社会后,对感恩持敬重之心,即“尽日不能忘”。

欲求内中深理,体味实践之乐,育劳动之精神,就冲破温室,勇敢向阳生长吧。可是现在,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堪称“明珠”,不少父母爱孩子到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但事实是,如果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小毛孩子,我们一直囿于他们的关爱之中,不去体验,不敢实践,又怎会培育劳动精神呢?所以,冲出温室,在阳光下,大胆实践,培育劳动之精神!

我辈重任在肩,吾国崛起正盛,正需要无数“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劳动者们去铸就磅礴东方的辉煌。切莫终日乾乾,让我们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共展未来辽阔鸿图!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问题分析

论点是正确的,3、4、5段是切题的,围绕第二、第三则材料谈劳动教育。但1、2段不切题,虽然第一段贴上了论点的标签劳动教育意义,但所举的并非劳动教育方面的例子,而是古人有劳动精神的事例。

升格建议:保留3、4、5段,放于文章前一部分;引入第一、第四则材料,在对比中论证如何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

劳动教育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

升格作文

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殷都玄鸟

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将这作为毕业通行证。夜幕风雨中,手持微光仍要栽种菜苗,这一课程设定似乎与大学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然若探其本质,乃是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引材料,提出论点)

农场劳动是古人们耕田而作的变形,于其中更能体验“汗滴禾下田”的艰辛。夜幕风雨中劳作劳动教育意义,不是不心疼学生,而是让学生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反省深刻心间,让学生投入社会后,对感恩持敬重之心,即“尽日不能忘”。书本知识曾是人们寄予了人生希望的“安可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读书人祈求的极高境界,然而纵观古今,通览中西,“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知识储备不再是“圭臬”,实践能力更能一展我辈风姿!(对材料展开分析,论证论点)

欲求实践之乐,育劳动之精神,就要冲破温室,在自然的风雨中生长。

可是现在,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堪称“明珠”,不少父母爱孩子到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但事实是,如果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小毛孩子,我们一直囿于他们的关爱之中,不去体验,不敢实践,又怎会培育劳动精神呢?所以,冲出温室,在阳光下,大胆实践,培育劳动之精神!(从反面论证不劳动就不能培育劳动精神;要想弘扬劳动精神,就不能囿于温室)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如何培育劳动精神?(提出问题)

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劳动惩罚是不是劳动教育?能不能培育劳动精神?不是!不能!因为学生在劳动惩罚中体会到的不是劳动的快乐、光荣和美,领略的不是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的道理。

芬兰的劳动教育则不是如此。比如物理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这就不再将知识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打造手脑并用的课堂,力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借此培育劳动精神,将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贯通。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探索的是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而不是动不动就以劳动为惩罚。(对比论证,解决问题,论证如何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

我辈重任在肩,吾国崛起正盛,正需要无数“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劳动者们去铸就磅礴东方的辉煌。“君子终日乾乾”,让我们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共展未来辽阔鸿图!(结尾回扣主题,强调论点)

劳动教育意义_劳动节的来历意义_教育起源劳动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