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周边集合了北京最热门的旅游景点,往北是钟鼓楼,往南是故宫,西边有什刹海、北海,东边有南锣鼓巷,骑着小黄车的游客将沿线街道妆点得熙熙攘攘。
就在地安门东大街与西大街的交汇处,矗立着一座远观像大雁翅膀的木结构古建筑——它就是中国书店雁翅楼店。
“中国书店”的金字牌匾,在蓝绿色调门梁彩绘的映衬下,显得庄重古朴。踏进楼里的一瞬间,便仿佛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与门外的车水马龙完全隔绝开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雁翅楼闹中取静
书店西侧一层为大众图书的陈列销售区,涵盖古籍、文史、艺术、传统国学等图书类别。
文房四宝、现代文具以及充满北京特色的兔儿爷、绢人、京剧脸谱等工艺品,也是店里的特色产品。临窗的四张实木桌子和十六把椅子组成一个小巧简洁的阅读休闲区,大部分时间都坐满了读者。扶梯而上,二层主要陈列着古籍、旧书。
除阅读区外,还设有活动区,古籍展览、文化讲堂、读书会、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
六百年前,雁翅楼守卫着老北京皇城;六百年后,它守护着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来说,雁翅楼店是他们家门口的文化场所。
店员洛飏观察发现,每天光临书店的本地居民是有规律的:早上五六点钟,书店迎来的第一拨客人,是早起出门遛弯的老人,他们会翻翻养生、书法、绘画类图书;八点上学前,又会有粗心的孩子忘带笔或本儿,飞奔进来买个文具。
“24小时营业就发挥作用了,因为大部分店这时还没开门”
过了午饭的点儿,则有附近上班的白领过来逛逛,顺便消消食,书店也为他们准备了时尚、文艺类读书;到了华灯初上时分,书店则成为全家休闲的场所,楼外的青石板空地上,有老人摇着蒲扇乘凉,有嬉笑追逐的孩童,楼内的书架旁,小情侣正在挑书,阅读区里,还有小学生正在写作业……
令洛飏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店对面胡同的一位刘大爷。他今年八十多岁了,几乎每天都来书店逛逛,买买旧书、小文玩。有一次,他还郑重送给店员两本党章,鼓励他们努力上进,争取入党。洛飏说:
“经常来店的居民,都跟我们认识了书店名字,他们是书店的老朋友,书店也为他们留下独特的文化记忆。”
对于想在喧闹都市中找到一个安静角落的人来说,雁翅楼则是他们思考、学习和放空的好去处。
从今年八月起,正在准备造价师资格考试的白女士就把雁翅楼当作自己的自习室,每天早上七点多来,晚上九点多走。
“这个考试难度很大,有一次我复习得特别沮丧,正好有个店员过来跟我聊天,问我看的是啥书,我告诉她之后,她还鼓励我说我一定能行,我感动极了。”
白女士说,希望这样有人情味的书店能够越来越多。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雁翅楼是他们感受北京文化的一扇窗口。
雁翅楼里居然能开一家书店,卖的还多是古籍、旧书,这本身就是一道文化景观。
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还记得:
去年7月20日书店开业第一天早上,店门虚掩,楼里的工作人员正为开业做最后的准备。这时门缝里突然钻出一个小脑袋,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扒着门朝里张望。于华刚一问,才知道小姑娘是从河北来的,刚上了中学,爸爸奖励她来北京玩一趟。尽管书店还没正式开业,于华刚还是赶紧让姑娘进来了书店名字,她欢天喜地地买了两本书。
如今,四五十种介绍北京的图书,摆放在正对店门最显眼的位置,游客一进来就能看到。
于华刚介绍,与北京有关的图书因为地域性比较强,在外地很难看到,但游客又有这个需求,书店便做了着重推荐。像《老北京风俗地图》《北京街巷图志》《想北平》这些书,能让游客知道老北京是什么样的,卖得都很不错。他笑言:
“有的外国游客一听店名就觉得有意思,什么书店能叫‘中国书店’,还有的游客专门来店里看线装书……即使只是来休整一下,也都是我们的客人,我们要展现北京的厚道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开业到现在,短短两年多,雁翅楼店总销售额为387.8万元,共有5万人次购书,日均销售额为5000多元,接待读者已达50万人次。
雁翅楼店虽销售额尚可,但因为经营成本较大,目前仍然无法盈利,需要靠中国书店的其他业务补贴。
于华刚透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书店仍然坚持开新店。他还计划在雁翅楼店推出冷热饮和简餐,为来店的客人提供配套服务,但因为工商证照的问题,这一服务至今还未实现。
“店里上下水、咖啡机什么设备都有,如果能提供餐饮,一是能为书店增收,二是读者如果看书渴了饿了,我们的服务也能跟上。传播文化是我们的担当和责,如果书店不再坚守为市民服务,这是城市文化的悲哀。读者来店不买书没关系,只要他还愿意看书,就是买了文化,就受益了。至于他是买张家的还是李家的都没关系。”
于华刚说,只要还有人在书店享受他们的专业服务,这就是一种乐趣。
撰文|袁云儿
编辑|张杨
图|视觉中国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