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古,秦汉唐宋元明清,随着中华历史画卷的缓缓展开,嬴政、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等,一位位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幅大气磅礴的画卷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笔浓墨重彩,在他们苦心孤诣的励精图治下,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在不断的探索完善,而历代中央官制也在不断的改革演进。
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唐宋的三省六部制,直到明清六百年,我国的封建官僚制度才臻于完善稳定,这就是对后世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内阁六部制,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所谓内阁,就是宰相班子,通常五到七人,他们和万岁爷一起组成了帝国核心决策层,内阁之下设立六部以执行朝廷决策,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等六个中央行政部委,当然了,除了这六大部委以外还有都察院(中央监察机关)、大理寺(最高法)、通政司(信访局)等中央部门,特别是让百官闻风丧胆的都察院,更是显耀异常,但归根到底这些衙门都是纪律和司法机关,要论帝国的行政权力,那还是牢牢握在六部手里,所以六部的一把手——尚书,历来都是旧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代言人,能混到这个级别,那岂止是祖坟冒青烟?那简直就是祖坟喷火。
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万丈红尘里的寻常百姓又哪里能知道紫禁城那红瓦高墙后的冷暖人生?看上去这些高坐云端的大佬们似乎没啥区别,个个都光芒万丈,其实差别大了去了,有人是炙手可热的骄阳,有人却是皎皎寒意的月光,同级不同命啊!虽然同是二品正部,六部尚书们之间的差距那叫一个判若云泥,有的“开夜宴,斟美酒,笙歌聒噪”,有的却“寂廖里,醉村醪,怎把愁肠扫?”,一句话,分管的工作不同,决定了部长们的地位尊卑和在朝廷上的份量。而谙熟古今的史官们则用一句话就把六部的地位给总结了,这就是老百姓调侃朝廷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吏部贵、户部富;礼部穷、兵部武;刑部严、工部贱 ”,而今天要写的这位天下第一五品官,正是出自六部之首的吏部。
记的俺前段时间写了篇《》,写的是户部办事员们竟敢对封建大吏们吃拿卡要,搞的有些粉丝读后震惊不已,可是,户部衙门虽然确实牛气冲天,但在六部之中也只能乖乖排在第二,人家吏部衙门才是历代公认的天下第一部,甭看户部小鬼敢跟堂堂二品的封疆大吏们索贿,要是碰上今天文章的主角,估计他们不但不敢索贿,还得自掏腰包拍拍人家的马屁呢,这还真不是夸张,因为今天要写的这位五品官实在是户部小鬼们惹不起的狠角色。
《明史·职官志》: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六部为特重。
——吏部,负责天下百官的选拔任用、职级晋升、政绩考核,权力在六部当中最为重要。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为什么说“吏部贵”了吧?那是真的尊贵,吏部尚书这位吏部一把手,更是被文武百官尊称为“天官上卿”,又称“冢宰”!啥叫冢宰,就是说他虽是二品正部,可权力几乎等同宰相!所以,明清六百年,吏部尚书始终都是朝廷超重量级的大佬,说话的份量要比其他五个部的尚书重的多,但,咱今儿要写的不是吏部尚书,而是吏部的一个非同小可的核心岗位。
话说吏部衙门,下设四司,分别是文选清吏司、验封清吏司、稽勋清吏司、考功清吏司,每个司又下设若干科。四司当中,又以考功司和文选司的权柄最重。
《明史·职官志》:文选,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
——文选司,负责所有官员的品级晋升和选拔任用。考功司,负责所有官员的政绩考核,并根据官员的成绩等次向文选司提出对应的升降建议。我滴乖乖,就这两个司的权限职责,您说谁见了他们敢不客客气气的递支烟?
这俩司通常是一起开展工作,两个司的一把手“郎中”,虽然只是五品副厅级,但这俩大哥的大名那绝对是帝国如雷贯耳般的存在,明清六百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这俩大哥到地方考察,各省一律破格按三品副部接待,那叫一个风光无限!不仅日理万机的总督巡抚们会亲自陪同,反复拜托他俩对本省官员多加关照,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四品知府老爷们更是跑前跑后搞服务,生怕哪里疏忽了让这俩大哥不满意。
而在这两位超级无敌五品官之间,文选司郎中比考功司郎中又更胜一筹,毕竟,考功司只是提出升降建议,但具体升到哪儿?什么职务?那还是文选司说了算!所以文选司郎中那是公认的天下第一五品官,其权力之大,简直耸人听闻。
说到底,还是因为帝国的官员太多,明清六百年,九品十八级,天下大大小小的官僚数以万计,吏部尚书和两位侍郎(副部长)这三位吏部首长就是24小时不睡觉也管不过来呀,于是,他们仨只过问三品副部以上的人事任用,至于三品以下的升降调动,全由吏部文选司郎中说了算啰!就算是堂堂四品的地市级一把手——知府老爷们,在五品的文选司郎中眼里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所以说,文选司郎中这位天下第一五品官的名头可不是闹着玩的,前边说的那群户部小鬼们要是敢问文选司郎中索贿,那是分分钟就能让他们从户部滚蛋,所以您就是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关公面前耍大刀。今儿闲来无事,就写两段荣登国史的文选司趣事,老规矩,明清两朝各选一位,带大家一睹这两位文选司出身的大佬的跌宕人生。
先写写嘉靖皇帝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陆光祖同志吧,老陆可算是标准的老吏部,先后担任文选司主事、考功司郎中、文选司郎中,在吏部前前后后干了二十几年,一直干到风生水起!
《明史·陆光祖列传》: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
《明史·严讷列传》:讷言,吾掌诠二年,所任选郎(陆光祖)贤,举无失人。
——陆光祖担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时候,时任吏部尚书严讷对他非常器重,只要是老陆的建议,严部长基本都签字同意了,而且若干年后,严部长退休后回忆吏部生涯的时候,曾这么评价过陆光祖“我当部长的那几年,文选司的陆光祖司长非常优秀,每次推荐提拔的官员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本来文选司郎中就手握重柄,现在有部长的推心倚重,那更叫一个权倾朝野。
《明史·陆光祖列传》: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王化、江东、邵元善、张泽、李珙、郭文通、蔡琮、陈永、谢侃。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
——陆光祖担任文选司郎中期间,非常重视基层优秀人才,经常打破隐形台阶,大力破格提拔基层能吏,王化、江东等一大批后来的封疆大吏就是经陆光祖之手,从基层官员中被遴选提拔起来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原本只是县衙的微末小吏、有些人的学历只是举人,可陆光祖任人唯贤,力排众议的大力举荐,而严讷部长每次都给予了陆光祖大力支持,随着老陆亲手举荐的这一大批官员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他这位吏部文选司郎中在嘉靖时代的帝国官场里那是呼风唤雨,如日中天,在官员们心中威信非常高。
可是,凡事儿都有两面性,有人欢喜就一定有人愁,陆光祖在严讷部长的支持下,把人事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自然就引起了吏部其他领导的不快!文选司再牛,也不能不尊重领导哇!朝廷有规矩,提拔官员必须由文选司郎中拟订人选后跟吏部左侍郎汇报(常务副部长),可老陆因为有严讷的支持,经常直接跟严讷汇报就把事儿给定了,这就让时任吏部左侍郎朱衡同志很是不爽!
《明史·陆光祖列传》: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
——朱衡对陆光祖那是一肚子意见,可他心里清楚,严讷很器重陆光祖,而且老陆的口碑非常好,想动他并不容易,但,堂堂吏部左侍郎有的是办法,搞不定严部长,还搞不定都察院么?咱俩走着瞧。
于是,朱衡不仅当面批评过陆光祖,还暗中授意都察院调查弹劾陆光祖,毕竟老朱是名正言顺的吏部二把手,都察院也惹不起,于是监察御史们就按照他的意思,多次调查弹劾陆光祖,最终搞的陆光祖被免去了文选司郎中,到陪都南京坐了近十年冷板凳。
陆光祖调到陪都南京的三年后,嘉靖皇帝去世,隆庆皇帝当政,陆光祖还在南京晃悠,又过了六年,隆庆皇帝也去世了,轮到万历皇帝当政,老陆这才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波事业高峰期。万历皇帝之所以对老陆有印象,是因为他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很多官员说过俺们陆大哥当年担任文选司郎中时举无失人的贤名。
《明史·陆光祖列传》:帝尝书其名御屏。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而以赵锦代光祖。御史王之栋言二人不当用。帝怒,贬之栋杂职。
——万历皇帝登基后,把自己准备启用的官员名字写在了勤政殿的屏风上,就跟现代领导把重要的事儿记在笔记本里差不多,而万历皇帝写的几个官员名字里,赫然就有陆光祖!果然,没多久时任吏部尚书宋纁去世,万历皇帝立马就钦定由陆光祖接任!
得知由老陆继任吏部尚书,大佬们都是心服口服,无论作风还是能力,老陆都是无可挑剔,但是!有一个衙门却瞬间炸了锅,谁?都察院呗!都察院那帮大佬得知消息,立马就向万历皇帝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谁都可以当,就是陆光祖不能当!因为陆光祖当初就是被都察院的督察问责才免去的文选司郎中,换句话说,陆光祖是属于受过处分的干部,他的档案里有污点。其实,都察院那帮伙计们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小心思,我们得罪过老陆,要是让他做了吏部尚书,我们以后还混不混了?!
可是,事实证明,老大想用的人,都察院也拦不住,人家陆光祖照样走马上任,反倒是提意见的都察院高官王之栋被免去职务并调离都察院。
《明史·陆光祖列传》: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遂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宦海沉浮三十年后,当年的文选司郎中陆光祖,终于当上了吏部尚书,可坐上这把交椅后,他才发现自己这位吏部尚书没有当年严讷尚书那么牛了,一句话,时代变了!曾几何时,吏部的用人大权竟然被内阁给拿走了!本来过去由吏部把控的人事大权,变成了由宰相班子拟订官员人选后,吏部只负责走个程序!曾经权倾天下的吏部衙门随着历史的推移,竟然演变成了宰相班子的橡皮图章!这怎么能行?!
为此,刚毅清介的陆光祖很快就和时任宰相申时行闹的不愉快,他多次否定申时行推荐的官员人选,搞的申时行对他很是不满意,可陆光祖寸步不让,让我做这个尚书就得我说了算,这俩超重量级大佬之间不合,迅速成了帝国顶级大佬们心知肚明的事儿。
《明史·陆光祖列传》:光祖为政,权始归部。至鑨,守益坚。故事,冢宰与阁臣遇不避道,后率引避。光祖争之,乃复故。
——陆光祖担任吏部尚书期间,硬是把人事大权活生生的从宰相班子手里给夺了回来,且牢牢把控在吏部手里。
不仅工作上跟内阁抗衡,生活中他也是不遑多让,早在两百年前,朱元璋同志在钦定朝廷礼法的时候就亲口说过,吏部尚书遇到宰相是不需要行礼避让的,这是白纸黑字写在《皇明祖训》里的事儿!但朱元璋再牛叉也已经挂了两百多年了,他当年的金口玉言也渐渐成了被大明官员们顶礼膜拜却又束之高阁的废话,到了万历年间,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化,内阁宰相班子的权威越来越大,俨然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就连吏部尚书们也渐渐开始自认下属,路上遇到了宰相班子也开始老老实实的行礼避让,可老陆偏偏不买这个账!太祖爷都规定咱吏部尚书不用跟宰相行礼,哥凭啥要自甘人下?就是要跟你平起平坐怎么滴!
于是,就是从陆光祖这一任开始,以后几百年,一届届吏部尚书遇到了宰相们都不再行礼避让,这个特殊的礼遇就是源于陆光祖的一身傲骨。但,很显然,老陆这样公然跟内阁叫板,让以申时行为首的宰相班子非常恼火!
申时行毕竟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宰相,皇帝老大他老二,哪个衙门敢不听他的?所以,申时行当政期间对吏部处处排挤打压,搞的老陆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但因为万历皇帝的特殊信任,申时行虽贵为宰相倒也拿不掉陆光祖的吏部尚书,但是!拿不掉你,不代表压不住你!一直到申时行退休的时候,老陆还在吏部尚书位置上原地踏步走,而老申也不是省油的灯,临退休前还不忘狠狠的摆了老陆一手,他拟订了接班的宰相人选——赵志皋、张位,硬把原本是宰相后备第一人选的陆光祖给排除了。万历皇帝听完老申推荐的两个宰相人选,感觉还可以,竟然就同意了。
消息传来,陆光祖那叫一个出离愤怒,立马就给万历皇帝打了专题报告,核心就是一条,宰相的人选必须按照吏部考察、部议、公推的程序选举产生,怎么能由前任宰相一句话就给定了?!这是严重违反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同志定的规矩!您得给我个说法!
一看陆部长如此大动干戈,万历皇帝也自知理亏,只好面红耳赤的承认不合规矩,可事已至此,也只能承诺下不为例了。但!没当上宰相的陆光祖却就此得罪了新一届宰相班子……什么叫公推?你老陆的意思不就是不服气我们吗?
《明史·陆光祖列传》:张位等不能平,因欲夺其权。及会推阁臣,廷臣循故事,首光祖名。诏报曰:“卿前请廷推,推固宜首卿。”光祖知不能容,日怀去志。无何,以王时槐、蔡悉、王樵、沈节甫老成魁艾,特推荐之,给事中乔胤遂劾光祖及文选郎邹观光。光祖遂力求去,许驰驿。在籍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话说赵志皋、张位对老陆的抬杠非常恼火,他俩分别接任宰相和常务副宰相后,就着手组建新一届宰相班子,要选拔几位副宰相进入新班子,按惯例,吏部尚书历来都是宰相后备干部的第一人选!可这俩大哥坚决不打算用老陆,于是宰相赵志皋就精心安排了一场座谈会,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识相的就自己转弯!
某日,赵志皋把部长们喊到一起开了个副宰相推荐工作吹风会,就在这次吹风会上,赵宰相轻描淡写的跟坐在身边的吏部尚书陆光祖说了一段话。
“陆尚书,前段时间您说太祖高皇帝定的规矩,宰相班子的人选要公推,我非常赞成!这次推荐副宰相就按规矩公推吧,不过按规矩吏部尚书那是后备第一人选,推选工作本身又是吏部负责,所以啊,这回您当副宰相那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啊,提前恭喜哈。”
都是老江湖,什么话能听不明白?赵宰相的话,老陆秒懂,瞬间心里凉了半截,知道宰相这是拐着弯的在提醒自己……于是只能坚决要求避嫌,死活不当这个副宰相,从这一天起,人近暮年的陆光祖开始渐渐心灰意冷了。
可是,悠悠五千年,到了二品这个段位,已经是金字塔尖了,所谓高处不胜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想全身而退那几乎是不可能。宰相既然有看法,那就不是简单事儿了,都察院那帮监察御史很快就察觉出宰相的意图,立马开始挑吏部的毛病,偏偏正好赶上时任文选司郎中的邹观光同志考察推荐了一批官员,其中有几个官员年龄偏大,监察御史们就抓住这一点,纷纷上书弹劾陆光祖纵容邹观光徇私情,要求万历皇帝严办吏部!弄的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吏部衙门人人自危,一辈子风清气正的陆光祖差点被气吐血,可是气归气,宦海沉浮几十年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他敏锐的感觉到这一波密集弹劾的背后很不简单,没有内阁宰相们的撑腰,监察御史们哪来的胆子弹劾自己这位吏部尚书?自己再不退休交权,恐怕能不能安享晚年都是两可之间的事儿!于是陆光祖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要求退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猜的完全正确!没错,就是要你腾位子,接到老陆的退休申请,宰相赵志皋假意挽留了几下,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只要你交权,都察院那帮大佬们我来摆平,一场眼看都要石破惊天的大风波竟然随着陆光祖的主动让位而悄然平息了。
《明史·陆光祖列传》: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人服其量。
——在家赋闲五年后,陆光祖结束了这一生风雨,在老家浙江省平湖县安然去世。朝廷闻讯后,按例给予了隆重哀悼,并同样给了这位元辅重臣一段盖棺定论的评语,陆光祖同志作风清廉、才能卓越,议事常常一语中的,很多复杂的工作,他常常可以一言而定,官员们都很佩服!
还行,这评价虽说不算太高但也不差。
写完了陆光祖这位文选司的一把手,再写个文选司二把手——员外郎吧。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文选司郎中这个文选司一把手厉害,员外郎这个二把手也不差,就写写乾隆朝的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李调元吧。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公元1777年),湖南巡抚颜希深给吏部写了一份工作报告,啥内容史官没记载,只记载了那天吏部正好是李调元坐班,他接到报告后就仔细读了一遍,读着读着就发现报告里有一句话措辞失当,文选司的伙计们那是见惯了大阵仗,各省总督巡抚这些封疆大吏在他们眼里也不算多大的事儿,所以老李也没多想,挥笔就在那句错话上打了个叉,然后竟然直接就把报告给退了回去!远在湖南的颜希深这位巡抚大人接到退回来的报告还以为是吏部尚书阿桂给他的报告打回去的,那真是羞的面红耳赤,脸上实在是挂不住。可吏部尚书阿桂还蒙在鼓里压根不知道这回事儿!
过了好多天这事儿才传到阿桂部长的耳朵里,那简直是大为光火,好你个李调元,你个五品小吏竟然敢擅自做主把人家一省之长的报告退回去了?人家还以为是我这个部长打的叉呢,你这胆子也忒大了!他把李调元批的那叫一个狗血喷头!
光批评还不够解气,年终考核的时候,阿桂同志大笔一挥,就在李调元的考核表上勾选了“浮躁”一栏。甭笑,“浮躁”可是清代官员考核表的“四格八法”中的一类红权太子,所谓四格,守、才、年、政。所谓八法,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只要这八法中了一条,那考核等次基本就是不合格。
竟然让吏部尚书大人亲笔给定了个浮躁,老李的文选司生涯基本就算到头了。可是,阿桂部长也没想到,李调元吉人自有天相,话说文选司经常跟万岁爷打交道,乾隆皇帝偏偏对李调元印象很不错,愣觉得小李同志是个很优秀的年青干部。所以,当乾隆皇帝亲自审阅吏部年终考核表时,发现本年度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共有19人,原因那一栏都写的是年老多病,惟独李调元的考核表上写了个“浮躁”,就问阿桂:“李调元何事浮躁?”阿桂部长回答四个字:“过于逞能。”乾隆帝笑了笑也没说啥。
但!就在这年八月,李调元被外调为广东学政,从万众瞩目的文选司到千里之外的广东……很显然,阿桂部长对他的看法,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唯一的欣慰是,临行前乾隆帝亲自召见了他,并对他再三勉励。四年后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老李任满回京,乾隆帝竟然又百忙之中抽空召见了他,问了老李很多广东的工作情况。李调元的回答让乾隆帝十分满意。次日,老李就被任命为正四品的直隶通永兵备道……
可以说红权太子,阿桂尚书的那一笔,对李调元职场生涯成生了致命的影响,最终,老李原本应是金光大道的仕途很遗憾永远停留在了直隶通永兵备道的位置,但幸运的是,这位既骄狂又有才的李调元确实有才,他最终成为了四川省的骄傲,凭着一手绝妙文章,不仅成功位列“清代蜀中三才子”,还成为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大哥,建国后,四川省竟然把他的家乡改名为调元镇!
文章的最后,因为工作原因,我必须带一笔工部衙门的事儿,开头说的“工部贱”,虽然工部位列六部最末位,但好歹也是堂堂六部之一,凭什么工部就落了个“贱”字呢!因为!跟其他五个部比起来,工部确实比较弱势,人家吏部管的是天下文官的乌纱帽儿,户部管的是全天下的银子,刑部管的是天下苍生的项上人头,兵部管的是天下武官的乌纱帽儿,礼部管的是天下读书人的功名,唯独工部管的是“都水、屯田、营缮、虞衡”……
看明白了吗,所谓“都水、屯田、营缮、虞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农耕、水利、山林、建房………
唉,那年头儿人分三六九等,旧社会的农民、木匠属于贱民,在世人眼里都是些干粗活的可怜人,工部尚书整天跟老粗们泡在一起,牌面自然也被拉低了,而且,牌面低却不代表责任也低,工部的责任偏偏还是六部之中最大的,那是稍有不慎就得被问责!修堤、修陵、修房、庄稼欠收……条条都是红线!
历朝历代,仅因为修堤就被修掉乌纱帽的工部尚书就已经数不胜数,头一年修的堤坝第二年偏偏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堤坝被冲垮了,谁负责?工部尚书!黄河突然泛滥,决口淹没了县区,什么?黄河在哪里决口没法预测?那是你没有提前规划!谁负责?工部尚书!万岁爷要修陵,明明是钦天监找的风水宝地,工部只负责营建,结果陵修好了,突然发现地下渗水,这可是“大不敬”的死罪!谁负责?得!还是工部尚书!
平日里,别的尚书们都在衙门里喝茶看报,工部尚书呢,不是巡河就是巡山,一天到晚东奔西跑都不在京师混,好不容易朝廷开个会通知参加,别人都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轮到工部尚书发言,稍微不合万岁爷或者宰相的心意,不是罚俸就是降级,最后还被揶揄一把“你一个管粗活的懂啥呀!”,我真不是开玩笑,这是血淋淋的现实啊!
《明史》“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又以治居正狱太急,宣言居正家属毙狱者已数十人。言者交怒,植遂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万历十年(1582)六月,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开始对老张的政治势力进行严酷清洗,精明的大佬们一看万岁爷的意思,立马调转马头,纷纷踊跃揭发张居正生前的过失,唯独工部尚书潘季驯仗义执言,为尸骨未寒的张居正说了直话,他说“张居正担任宰相期间,于朝廷还是有一些功劳的,他老母亲今年都八十多岁了,朝廷抄家追赃的时候能不能考虑给他老母亲留点生活费”。
卧槽,这才是有良心的人啊,即使是六百年后的今天再回首,人家老潘说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啊!再说,老潘只是提建议,听不听是你们的事儿啊!可是封建时代的高层斗争从来容不得半分人情,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们硬是给潘季驯扣了个张居正死党的帽子,疯狂纠弹攻击,可怜堂堂工部尚书潘季驯竟然就此被作为反面典型给免职为民了!
唉,这就是工部尚书的苦逼命啊!那叫一个一言难尽,说多了都是眼泪!总之,工部尚书在二十四史里就是相对最苦逼的存在,回头很有必要为工部尚书们弄一篇。毕竟,万里江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甚至庄稼地的玉米小麦都沾满了着他们的汗水。
⛵️⛵️⛵️⛵️⛵️⛵️⛵️⛵️⛵️⛵️⛵️⛵️⛵️
感 谢 关 注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