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的国军军衔等级森严,从将官到校官、尉官十分明确,很有现代军官制度的样子。但是关于高层军官的军衔,实际具体执行起来却非常泛滥,甚至让人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其中一个军衔,用得非常普遍,在国民党军中的职务跨度极大。这个军衔就是“中将”了。40年代国军从师长到军长,再到兵团司令和副司令,绥靖区长官,剿总副总司令,存在大量的中将军衔。当不确定国军高级军官军衔时,似乎叫中将基本没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军衔是国军将领在军中地位的一种体现,并不直接兑现实际军权。但是和个人待遇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荣誉和身份,所以军官对于军衔还是很看重的。国军里面到了中将一级,就很难再往上晋升了。主要是国军中将不严格限额,而上将军衔却是限额的,除非老一批上将去世或者离开军队,才有人补得上去。国军在内战后期只有区区几十名现任上将,加上死去追赠的、曾经授衔的情况,总数也不到百人。这是很多名气较大的将领到了中将衔后,就难以再进一步提升的原因。而上将名额控制严的另一个后果,很显然就是中将军衔的大量积压。
先来看看师长当中将的情况。一般来说一颗星是什么军衔,普通师长是得不到中将军衔的,还是以少将为主。但是46年国军进行了整编,出现了一批中将师长(整编师长),比如大家熟悉的张灵甫(74师)、钟松(36师)、杨文瑔(72师)等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师长的实际地位和军长一样,而军长的标准对应军衔就是中将,所以出现了部分师长成了中将,肩上挂二颗星的现象。普通师长和副师长一级则不会这样,基本上都是少将。
接着就是普通的军长,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将衔。比如新6军军长李涛,5军的熊笑三,都一样,全是中将(除少数资历较浅的)。而资历较深的副军长甚至也会被授予中将军衔,大多数则是少将。中将当然不是最多的一种军衔,但无疑是国军里面用得最泛滥和神奇的,因为比军长再高半级或者一级的军官,居然还是中将!继续往下看。
比军长更高的,就是兵团副司令和司令(包括绥靖区、兵团两种)了。一个兵团含3-5个军左右,兵权10万人上下,按理来讲比军长重要得多一颗星是什么军衔,军权也大得多,总该挂三颗星了吧?但是实际情况不是。国军所有的兵团司令、副司令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和军长一样,全是中将(如邱清泉、刘嘉树、李文)。甚至再大一级的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的杜聿明,居然也还是中将,就是达不到上将军衔。到底什么样的职务才开始匹配上将呢?剿总司令起步。如卫立煌、傅作义等人,相当于我军的野战军司令级别。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