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历代川剧艺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四川地区浓郁特色的曲艺剧种,是四川省最重要的曲艺剧种,主要在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等地区流行,甚至一段时间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在相隔万里的西方国家仍然可以看到川剧的影子,尤其是川剧变脸,更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即使现在,仍有很多人慕名学习,川剧是宝贵的民间财富,因其表演生动活泼、复杂多变、种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程度人的需要,因而很受百姓青睐。2006年,川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乾隆时,四川重庆地区流行着一种简单的花灯戏,在流传过程中,吸收融会江苏、安徽、广东、陕西、甘肃各地声腔,并于本地的民间歌曲、曲调以及舞蹈相结合,在历史中演变为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种声腔风格独特的川剧。其中高腔是川剧的主要声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旋律优美、曲调动人,川剧中甚至还保留了高腔一人主唱唱脸谱简谱,众人帮腔的方式。其帮腔多采用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风格独特,耐人寻味。

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4种声腔在本地流传的过程中,为了吸引观众,逐渐吸收了本地区的民间歌舞和曲调,在言语上也采用本地方言并尽量口语化,演变为川剧中昆、高、胡、弹、灯5种主要声腔。在5种声腔中,除了灯调是本地区独有的,其余皆是由外地传播而来。具有很强包容性的川剧,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它吸收了五大声腔中的丰富的营养,并在本地区声韵、音乐以及曲调的影响下,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演变为形式多样,剧目和曲牌丰富以及风格不一的地方曲艺剧种。伴奏乐器主要采用锣鼓、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等。川剧中最有特色的表演方式要属变脸,在改变脸上的色彩中,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把原先抽象化的心理状态或者情绪演变为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用不同的脸谱来表述表演中人物心理细微变化之处唱脸谱简谱,很有创新性。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3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运气变脸是其中较为难以操作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抹脸指的是在脸上涂上颜料,用手掌触摸而变脸的形式;各种变脸手法之间大同小异,采用障眼法进行描述。

在行当上,川剧分为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之间有着很严格的界限,具有各自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其他剧种一样,川剧中的旦角表演算得上是川剧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川剧的表演能够充分吸取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特点。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川剧艺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创作了变脸、水袖、藏刀、吞火圈等绝技,舞台效果非常火暴,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人们很喜欢这种粗犷中却带着细腻的表演方式,川剧很快地便传遍全国,名扬天下。

在其他曲艺剧种的影响下,川剧本身的剧目也变得丰富多彩,各种题材都有,内容翔实。在民间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说明其数目之多。川剧最主要的是受高腔剧目的影响,很多剧目都是从高腔中改编或者移植过来的。传统的剧目则有“五大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和“四大本头”等说法,五大袍指的是《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指的是《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四大本头则是指早年的《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这些剧目具有故事情节丰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特点。

后来经过整理和挖掘也创作出很多优秀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对丰富我国的曲艺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四川地区百姓的精神象征,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本身所凝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