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很好理解,对吗?

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与精力、时间,放在哪个圈子里呢?

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把精力放在“影响圈”里,

而这些圈子在我们人生中所占的比例,

是根据我们把精力放在哪里所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放在关注圈里,天天评头论足、指责、焦虑、骂别人、找借口,在这些改变不了的事情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小,“关注圈”则会越来越大,占据掉我们大部分的人生与精力,反之亦然。

这就是孔子说的: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那么,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全看我们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子里了。

你会怎么选择呢?或者说,

你迄今为止都是怎么选择的呢?

关注圈和影响圈_关注圈小于影响圈_关注圈包含影响圈

我们可以先用一个故事,

来解释一下关注圈和影响圈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求学。说到这个应天书院,那是相当厉害了,它是北宋时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四大书院之一关注圈和影响圈,具体有多厉害呢,在此就不多说了。

总之,年轻的范仲淹千里迢迢来到商丘读研究生,他发奋读书,孜孜以求,倦怠时用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充饥,日夜与诗书相拥,有“五年未解衣就枕”之说,大家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刻苦了。

而这种一个朝代最高的学府,时不时来一位专家教授,或商界名流与大佬来客座授课什么的也是常事,就和现在的清华北大一样。

在1014年正月的一天,来了一位真正的大人物,准确的说是路过了。

那一天,当朝皇帝宋真宗,来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因为应天书院就坐落在市中心,自然皇帝的銮驾会路过这应天书院门口,所以当天,大街小巷都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当然,书院的所有学子也都放下了手中的书本,纷纷跑出书院去看皇帝,大家都想看看皇帝到底长什么样子。

而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

依旧端坐在教室里用功学习。

有一个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哎呀范兄!你在这做什么呐?万岁爷驾到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你怎么坐得住呢?还不赶紧去看看皇帝?”

谁知范仲淹反问:

“皇帝有什么好看的?”

同学说:

“瞧你这话说的,那可是皇帝啊!一辈子都难得见上一面啊,这机会多难得!你真应该去看看!”

范仲淹回答:

“皇帝,总是要见的,但等将来看也不晚啊!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

说完,继续埋头读书。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看完热闹回到书院,听到范仲淹这么说,有人觉得:瞧他这寒酸样儿,简直是痴人说梦,而有的同学则为他的远大志向所深深折服。

总之,就在皇帝路过的第二年,也就是1015年,27岁的范仲淹取得了殿试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他以第97名的成绩,考中了乙科进士,从此有了朝廷俸禄,从一个九品芝麻官开始,一路开挂、步步高升,受到朝廷重用,最后干到了副宰相,成了在皇帝身边辅佐的重臣,几乎天天看皇帝看到想吐。

范仲淹很清楚自己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并且能很好地区分彼此,他知道:我今天要是书读的不好,见了皇帝又能怎么样呢?又有什么用呢?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皇帝会见我的。

读书就是他的“影响圈”,

其他都是“关注圈”而已。

所以当我们感到迷茫,或彷徨时,

想一想:什么是自己的影响圈?自己的关注圈又是哪些?我是不是对这些圈子的精力分配不合理呢?

想了又想,不断思考,

就总有一天能够积思顿释,豁然开朗。

关注圈和影响圈_关注圈包含影响圈_关注圈小于影响圈

那么我们是不是从今以后,

就只能关注“影响圈”呢?

当然不是,

“关注圈”嘛,关注关注就可以了,

适当的关注是必要的,但不要下太多的功夫和精力,去评判那些我们根本无法改变的事情,关注完外界之后,回到影响圈里决定如何落实,这就是关注圈的作用。

可是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依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关注圈”上,从来没有把精力放到自身的“影响圈”上,要么追热点、看热闹,介入网上的唇枪舌战,我支持这一派,我反对那一派,然后凭空生出无数的情绪,或者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他人身上关注圈和影响圈,你不能这么做,他不能那么干,等等诸如此类,从而白白消耗到了自己宝贵又有限的生命。

我想我们都需要自问一下:

我哪来的那么多功夫呢?

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或者在过去的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放在了我的“影响圈”上呢?

所以,别管外面那些纷纷扰扰,好好静下心来读两本书,把注意力拉回“影响圈”内,管好自己,让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这才是精进。

而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把目光投在外面,也就是关注圈里,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在过往的人生之中,你的“影响圈”已经小到几乎不存在了……

即便你想把精力放在“影响圈”里,可找来找去,发现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响圈”,所以无论怎么找,都只能看见“关注圈”,也就是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情,所以也只能成天抱怨来、抱怨去,这样,岂不是很可悲吗?

所以,先不说如何扩大“影响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圈”,

怎么做呢?

就是从停止抱怨开始,把目光拉回自身,从反求诸己开始,当我们停止了抱怨,就能自动屏蔽“关注圈”,“影响圈”就能找到了,甚至,原来的“关注圈”,也会变成“影响圈”。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请继续往下看。

关注圈和影响圈_关注圈小于影响圈_关注圈包含影响圈

“关注圈”与“影响圈”,

在大多数时候很难定义,不是吗?

正因它很难界定,

因此我们比较难区分两者的不同。

所以我们之前在很多文章中结尾时,

经常引用一段:平静祈祷词。

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东西。

(这是关注圈)

万能的上帝,请赐于我勇气,

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

(这是影响圈)

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智慧,

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那么这两个圈子,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分辨这两者的不同呢?

答案是:态度。

“影响圈”与“关注圈”的区别,绝不在于这件事的大小、或者你是否有做到、甚至你是否以此为生,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你对某件事的态度!

重要的事情还是说三遍吧。

态度!态度!态度!

当我们看到一些令我们不如意的“人、事、物、境”之后,是想办法去改变它?还是不停地抱怨?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分界线。

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在第一部分说到这两个圈子的概念时,大家估计也会在脑海中试着思考哪些事情属于关注圈,哪些事情属于影响圈吧?

比如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气、气候、自然环境等等,这些东西一看就是关注圈,不是吗?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它,所以要是遇到个台风或是梅雨季节、连续高温、雾霾等等,我们也只能抱怨抱怨了。

可是,请试想:

如果有一个人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他决定停止抱怨,从自身做起,开始过一种节能减排的生活,尝试零垃圾的生活、出门带环保袋、尽量使用大众交通或骑自行车出行等等,

那么请问:这个人今天一整天都只骑自行车,对这个自然气候有改善吗?我想几乎是没有的;那么他这么做了一辈子,对这个地球气候有改善吗?我想依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可是这件事无论多大、做到与否,

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影响圈”内的事情。

因为他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善,这种行为首先会“影响”到他自己,从而“影响”到更多人加入进来,那么这件事对气候有影响吗?太有影响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因为我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所以就拿吃素这件事举例吧。

请试想:

比如有一个人,他在某种因缘和合下决定吃素了,吃素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吃素这件事真的特别好,人人都不应该错过这种好事。

可是他吃素之后,看到很多人还没有吃素,他就整天抱怨:为什么你还在吃肉;

他吃素之后发现出门用餐特别不方便,所以他又整天抱怨:为什么素食店这么少;

他吃素之后因为身边的朋友们不理解,所以又抱怨:为什么你们就是无法理解我;

他看到其他吃素的人们弘扬素食的方式太老套、太刻板、太片面、于是又整天抱怨:这样能让更多人吃素吗?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呢?

即便这个人已经做到素食这件事了,但是这件事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个“关注圈”里的事,而不是他的“影响圈”内的事,他只是一个“关注素食的人”而已。

因为他整天只是负责抱怨而已,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在其中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对吗?

而这种情况,无论是放到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样的,子女的教育?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制度?团队的进步?个人心性的成长?等等等等,

无论这件事是大是小,你是否做到,

都无法决定你的“关注圈”与“影响圈”,

唯一能决定的,就是:我们的态度。

即便你精通幼儿教育、人际关系、社会构成、或者是企业管理,但你要是成天抱怨孩子不能这么教、为人处事不能这么来、社会体制不能这么搞、团队管理不能这么办,等等等等,

那么即便你身在其中,

这些事也都不在你的“影响圈”之内。

如果要用一句网络语言说,

那就是:你行你上呗?

可是这个人真的行吗?

我想:其实是不行的,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态度不行,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是因为缺乏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从此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看热闹的群众,这实在是令人惋惜!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

照此说来,那么我迄今为止,是否也只不过是一个“佛学关注者、道学关注者、儒学关注者”呢?我好像学的也不少啊,可我好像一直就是在抱怨,学的越多,抱怨的点好像也就越多,似乎从一开始,我的“态度”就没有到位过,

那么自然,这些在我的人生中,也就只是“关注圈内”的东西,我无法用它来影响我自己,或进而影响到其他的人,这也着实让我唏嘘不已。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反思反思大家是否也和我有一样的状况。

如果不是,那么恭喜你,保持下去!

如果是,也没关系,马上改正就好!

其实万能的上帝,

早早地就赐予了我们分辨的“智慧”,

那就是:态度。

所以,赶快停止抱怨!

用我们积极主动的态度,

去不断扩大我们的影响圈吧。

如此一来,

相信你会很幸福!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