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枫的功效与作用_八角枫_八角枫治风湿的配方

芷江城北七里有明山,那是座属于平民百姓的山。我不知随朝拜的人流、或与三二好友、或独自在冷清的月夜去过多少回。

明山山不高,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坡脚攀附到山顶。山顶由攒成一团的五座鼓形山峰和稍高的主峰组成,这在古楚山民眼里是众神聚会,在后世的佛道看来,又是童子拜佛或观音坐莲,自然是绝好的所在。也许是众山挨得太紧,硬是从峰下挤出一股清泉,泉水清冽甘润、涓涓汩汩,任性流淌。记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水以清、轻、甘、冽为美”的说法,后人多以清、轻、甘、活、冽八角枫,论水之美恶,天下之水遂有了五个第一泉、二个第二泉、四个第三泉。明山泉论其品质,当列前榜,幸而远在蛮荒,无人知识,才由得黎民百姓安然享用,他们数百里地背负回家,用于敬神、敬祖、礼佛、治病。明山泉以特有的神性,抚慰山民那阴郁忧伤的心灵,滋养巫文化那悠长而衰微的脉息。

由众神聚会之地往主峰,约百十米,路旁长满了高仅 盈尺的野茶,茶叶多呈紫酱色。明山寺简陋寒伧,就在主峰北侧。相传它最先叫庙,再后称观,最近几百年又名为寺,究竟始建于何时,无籍可考,不知寺外那像被大火焚烧,又像被雨雪剥蚀而变得斑斑剥剥的青石墙是否能说清。寺观周围长有阔叶八角枫、竹类等植物,那一枝一叶都满载着远古先民的信息,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朝山的日子里,人们总要折几枝煮水沐浴,以清火排毒、消灾祛邪,这由古楚巫文化中招魂续魄、沐浴祓禊的习俗演变而来。寺观里最悦心的是与三五老者喝茶。选上好杂木,烧明山水,煮明山茶,再用土碗盛装。碗内淡淡白烟浮掠水面,特有的茶香扑鼻而来,顿觉眼明神清。老者得茶道悠然品咂,只是口讷不能道明。我既不能言,又不懂茶道,只有相对而坐。好在那阵阵山风,声声木鼓,悠闲的白云,把人带入一种清远和美之境。此时,想起唐代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七碗喝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我是粗俗之人,再好的茶,最多只到“二碗破孤闷”,想来至为遗憾。

明山峰顶,高于寺观,其上较平坦,天造地就一个大祭坛。坛前是紫色母质土壤为底色的盆地,那里有蜿蜒的舞水、丰沃的田园、苍翠的山岗,还有稀疏散落的村舍,那袅袅炊烟随风飘拂,熏馨天庭。坛后,是浩浩荡荡从千百里外奔涌而来的连绵群山,仿佛骤然间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掠,慌乱中急收脚步,屏声静息,木然而立。这一屏息竟然是亿万年之久,至今那从山顶虎虎而过的山风,似乎仍是这千军万马的余威。这里是人与天沟通的好地方,三月三就是人神相约的日子。三月三起源于远古的上巳节习俗,在古楚属地,宗懔:《荆楚岁时记》注释中记载是“招魂续魄,祛除岁秽”。以五溪为中心的五省边民,大都是古楚后裔,不知从何时的三月三起,他们扶老携幼,有的竟长途跋涉数百里来到明山,使这一古老的巫文化节俗,至今绵延不衰。三月三的前一天,各路神道及其代言人齐集明山,朝拜的山民更是满山遍野。晚上,人们燃起堆堆篝火,娱神、诵经向神献上一片真诚,祷告许愿祈求家人和族系的平安。而诸神的代言人,则秉承神的旨意,宣示山民祛秽、消厄和纳福的办法。这样,年年岁岁人神相处,明山都在重复那千年不老的故事,传承那终古不变的传说,迎来一个又一个燃烧的不眠之夜。三月三的这一天,更是遍地香火,烟雾缭绕几不辨东西。人们要在这一年一度的人神交流中,领受神的启示,驱除内心深处的惶惑与不安,取回神水、神草和神茶,祈求五谷丰登,祛除邪秽与不祥。更重要的是要在这高山之巅,向天倾诉,倾诉山高林密、瘴疠遍地的生存条件,倾诉巫文化负面的精神折磨,倾诉官府的欺压与追逼八角枫,倾诉那人道不平、皇道不公、天道不佑。在倾诉中摆脱现实的重负与缠缚,使沉重而疲惫的灵魂得到神的安抚,并使精神得到舒展伸扬,指向浩瀚的天空。

今年中秋又上明山,人在山顶,迎风而立,饱吸几口天地之气。抬头向天,天宇杳渺,但见皓月当空,其大如轮,伸手似可触及。月光下,几位老人跪拜在香案前,案上几盅浊酒,几样果酥,烛光摇曳,香火明灭。我靠前问老人:敬什么?答:敬月神。问求什么,答无所求。便再不忍打扰这月光下老人的虔诚、明山的宁静,寻找回家的路。

文章选自:《闲情半点付山水》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