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我来到铜川市小丘镇的独冢村,寻访了这里的汉代祋祤宫遗址。不仅看到大量散落在地表的瓦片,而且找到隐藏在田野中的大型石雕,还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一处夯土台基进行航拍——
点击下方 观看精彩视频
1988年,陕西省开展文物普查之际,发现了这处汉代宫殿遗址,当时以所在的村子进行命名,称为“独冢村遗址”。由于这里经常发现写有“祋祤”二字的瓦当,所以后来改名为“祋祤宫遗址”,并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到达的第709处“国保”单位。
为了寻找这座“国保”碑,我还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公路从独冢村中穿过,将这里划分为西独冢村和东独冢村。在十字路口,询问修理电动车的老人,他告诉我:“要看石碑的话,往西走;要看石刻的话,往东走!”
正巧,旁边有一位村里的老太太,她知道那一块石碑在哪里。于是,我们开车把她送回村子,她指着山沟对面的小路边,那里果然有一块“文保”碑。但是,当我们翻越过山沟,来到这块石碑之前,发现它竟然和祋祤宫没有任何关系,上面赫然写着“曹家嘴遗址”,乃“耀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居住遗址。
原路返回的途中,路边可以看到大量陶片,均为汉代宫殿建筑上的遗物,大多为泥质灰陶,表面装饰着绳纹,包括板瓦、筒瓦、几何纹砖等。这些砖瓦原本在田野里,农民耕地的时候,将它们堆在路边,才形成这种景象。
在成片的瓦片堆里,无意中看到一块瓦当的残件。虽然这一件瓦当仅剩下半块,但是依然可以从表面看到葵纹的痕迹,这是一种流行于秦国的瓦当,在秦雍城遗址、秦栎阳城遗址和秦咸阳城遗址都曾经发现过。因此,可以判断这处遗址是秦汉两朝的宫殿,乃名副其实的“秦宫汉葺”。
顺着旁边的小坡,登上路边的高地,庄稼的旁边有一条断面,它是“平整土地”留下的崖壁。顺着这条断面行走,高出地面的两米处,偶然看到一座圆形的洞,内部镶嵌着陶质的板瓦,地面上还残存着板瓦的残片,这里应该是曾经宫殿的下水管道遗迹。
沿着梯田,继续向上,来到这片遗址的顶部。在田间小路的地面上,遍布着各类砖瓦的残片,旁边的垄上成排摆放着筒瓦和板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这里可以捡到“祋祤”“宫”“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以及各式葵纹和云纹瓦当霍去病墓石雕,甚至还有陶壶和铁铲等遗物。
走进西独冢村,路边随处可见陶瓦的残片,不断出现标有数字的界桩,它们标注着“祋祤宫”的范围。因此,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内,所以心中立马激动起来了!
果不其然,没走几步,一块“国保”单位碑瞬间出现在眼前,旁边还竖立着一块“省保”单位碑。两块石碑的后方,矗立着一座大型的夯土台基,应该是曾经“祋祤宫”中比较重要的宫殿建筑遗址,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38米,高约5米。
对夯土台基进行航拍之后,我又前往公路另一侧的东独冢村,寻找那里田野中的两件大型石刻。它们被当地村民称为“石象”和“石骆驼”,隐藏在一片树林北面的油菜地里,只有走到它们的旁边才可以看到。否则,你会以为它们就是一般的石头而已!
两件石雕东西相对,长度均在两米左右,分别用一整块大型的红砂石雕凿而成。经过两千年多年的风吹日晒,石雕已经残损得非常严重了。但是,特征依然清晰可辨,彰显着大汉王朝的雄浑气势!
西侧的石雕,保存较为完整,大体呈椭圆形。这件石雕基本保留巨石的原貌,只在西半部分进行简单的雕凿,形成一个Q形的突起,非常像是大象的鼻子。古代的时候,北方气候温润,可以看到大象。它们体型巨大,被认为是神兽,代表“盛世有象”!
东侧的石雕,瘫倒在地上,已经断裂成三部分,基本可以分为头部、腹部和臀部。圆圆的眼窝,卷曲的前腿,短小的尾巴,依然清晰可辨。虽然当地村民认为它是“骆驼”,但是我怎么觉得像一匹马呢?颇具霍去病墓前“跃马”的神色!
传说,秦朝末年,烽火四起,耀县东部一带,连月天干无雨,人们生活陷入水生火热之中。忽然间,一只从未见过的七彩大鸟,扇动双翅从天边徐徐飞来,经过之处,惊雷声声,暴雨如注。大地得以滋润,万物开始复苏。人们感谢大鸟,尊称它为“祤”,当地也命名为“祤”。西汉年间,此地铸造的一种兵器,被称为“祋”,所以后来称这里为“祋祤”。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长按下方二维码霍去病墓石雕,关注我的公众平台《关中拍客》吧!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muyang-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