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迷茫之道:权衡取舍才是明智之举
人的一生,总是在“选择与平衡”中度过。 一门数学课教我们如何使用加法和减法; 一段人生,让我们无数次地进行加减法。 得是“加”,舍得是“减”。 一切选择或拒绝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舍与取”或“取与舍”的选择过程,更是生命状态平衡的过程。 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
计算教学的辉煌转折
——小学生计算能力弱化现象的分析与突破
江苏许玲
【概括】
新课改十年来,学生计算能力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放眼后课程时代,计算教学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改革十年,计算教学现状如何?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计算教学的未来又在哪里,不禁引起我们深思。
【关键词】计算能力弱化现状分析突破
计算曾经是东方数学的骄傲。 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是发现所有数学定律的基础。 是真正的数学“无冕之王”。 我们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逐渐被我们遗忘,成为公开课上大家不愿触及的东西。 它就像一件逐渐蒙上厚厚灰尘的传世珍宝。 老师不再理会,只是完成任务,似乎在教学生应该教的计算规则。 十年改革,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基础薄弱给学生的其他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种种羁绊。 学生在求学路上跌跌撞撞、步履艰难、疏于计算教学……事件的后果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打击,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惊醒。
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数值运算”内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修订后的《数值运算》内容标准,突出了优良传统的传承。 一是需要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是丰富了数值运算的内容。 计算教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现了辉煌的转折。
【聚焦】学生算术能力弱化现象一目了然
国际地位
80年代前后,美国参加“第二届国际数学研究会”。 在20多个参赛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排名最后,尤其是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学生。 性能优于美国。 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表现最好的国家或地区有全国(或地区)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而美国则没有。 随后,美国于1989年颁布了《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随着这些标准的陆续公布,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培养教师,使他们熟悉标准中的概念,把握大意,并知道如何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 因此,人们期待美国的数学教育能有很大的改善。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的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表现与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 批评声此起彼伏,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考试成绩远低于其他国家,四年级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纽约大学的 FranCurcio 教授指出了五个主要原因,其中第一个是“忽视基础计算”。
巧合的是,无锡市侨艺实验中学教师王元杰赴英国考察小学教育后,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另类》英国教育。 他指出,“提高计算能力”也是英国教育界头疼的问题。 我们学校的王娅老师在英国考察学习归来后,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她在一个小摊子里卖东西。 这时,来了一位顾客来换货。 当你选好喜欢的东西,跟摊主结账的时候,摊主是这样的:先把之前购买的钱退给顾客,顾客再把新选的商品的价格告诉摊主。 英国人的算计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状况
2010年《江苏教育》创刊号刊登特级名师徐斌策划的专题研究文章《不能再减的口算能力》。 徐老师在一年级数学教研中经常发现,一年级孩子口算能力的加减法很不平衡,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此,徐先生进行了专项调查。 从徐先生的调查统计中可以发现:一年级新生的加法心算能力较强,10以内,减法心算能力较强,10以内,加法心算能力较强,20以内。弱,20以内的退位和减法口算能力很弱。 特别是在2008年的考试中,有48.42%的学生在退位减法中得到0-5分,这说明2008年有近一半的学生很难计算出退位减法在20以内。
近期,我校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口算测试。 考试内容: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二年级表乘除法,三年级两位数加减法,十位两位数乘法,百十位除法一位数数字。 一个等级50口算,时间10分钟。 从反馈来看,在规定时间内,各年级有少数学生未能完成,个别班级口算正确率低于90%。
可见,算力的弱化是真正的“国际化”问题,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深入解读学生计算能力弱化的原因
问题一:“计算器”VS“基础计算”?
印第安纳大学(1ndiana University)的弗兰克·莱斯特教授列举了美国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或挑战,其中首先是“确定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基础”。 也许这一挑战最明显的例子是“回归基础”和“前进到基础”之间的激烈战斗。 甚至有学者直言:“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教学生解决用只要9.95美元的计算器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呢?”
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增强,数学的某些部分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另一些则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很多人认为对于本世纪中叶的很多人来说,精通算术可能就足以应付,而今天一个数学能力仅限于计算的人对当今社会的贡献不大,因为便宜的计算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目前,我国的现状也是如此。 甚至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教授与计算有关的内容。 如果老师的理念还是老样子,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又如何提高呢?
问题二:“上下文介绍”VS“铺垫迁移”?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过程,从原来的“复习-介绍-新教学-练习-总结”转变为“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对话交流-应用拓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而复习大部分是计算,所以学生的日常学习都是从计算开始的。 新课实验后,题情代替复习。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设情境和设计探究活动,很少考虑何时进行计算训练。 就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缺少了练习计算的机会,计算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如果课堂上没有练习的机会,就很难指望学生课后练习,从而导致计算能力下降。
【案例】《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创设情境,将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和牵强附会的“种田”情境融为一体。 标签式教学情境把数学生活简单理解为:数学+生活。
片段二:课程开始时复习了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高阶知识,让学生明白只有计算单位相同才能计算直接加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实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迁移。
简要分析:比较两种教学过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问题三:“算法多样性”VS“有效训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总是想方设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但往往忽视了计算的意义,忽视了计算需要有效的事实。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练习,达到熟练。 . 结果,计算教学中应该“强调”的东西没有得到重视,“提倡”的东西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和篇幅。 “鼓吹”与“强调”的倒置导致计算形同虚设,方法无法及时巩固优化,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也导致计算能力下降。
【案例】《两位数的加减法》
进位加法“25+36”的算法。
①先计算5+6=11,十位上2+3=5,再输入1变成6,就是61。
②先数十位,2+3=5,再数个位,5+6=11,最后5+1=6,即61。
③25+36=25+34+2=59+2。
④25+36=25+30+6。
⑤25+36=25+35+1。
⑥25+36=25+3+33。
⑦25+36=20+36+5
⑧25+36=24+36+1
⑨25+36=23+36+2
简要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算法越多越好”,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展示一些学生或者老师能想到的算法。 结果,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去挖掘各种算法,占用了学生有效训练和发展技能的时间,影响了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
问题四:“结果”VS“过程”?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计算教学的过程。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他们并不关注获得结果所用的方法,以及在计算中应该继承和渗透哪些思想。 这自然会导致计算方法和思路的丢失。 这种异化的计算教学将直接导致学生对计算兴趣的减弱,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问题五:“方法”VS“习惯”?
训练时重量轻,忽视习惯养成。 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良的作答习惯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目前,许多教师在计算训练中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练习时,听题、读题、抄答案往往不够细心。 他们经常把1写成7、6写成9、5写成3等等,或者把运算符号误解,把“+”写成“÷”等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错误归咎于“粗心”或“马虎”,但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突破】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扎实灵活
1、面对现实,理性反思——辩证统一——呼唤计算荣光扭亏为盈
(1) 基础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指基本的计算能力。 从计算教学的安排上可以发现,现行教材中删除了一些复杂的计算。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笔试计算,加减法以三位数和四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试乘除以二- 位数的乘数和除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种规则混合计算主要分两步或三步进行,一般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法和减法。” “在低年级基础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 “分数计算是按分子计算的,分母比较简单,大部分可以口算。”。 人类学习计算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学科专业知识中的复杂计算,将人类从复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腾出时间去研究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其他任务。
学习基础计算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计算的概念、性质、规则、公式都是内在联系的,有严密的逻辑。 每一个概念、性质、规律、公式的引入和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学生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来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性质、规律和公式。 学生将这些概念、性质、规律、公式应用到实践中,要经历一个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 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计算相关内容,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案件】
1、在“试营业”过程中渗透“假设”思维方法。
2、在“调”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
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渗透着“符号化”的思维方式。
4、“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渗透在“类比”的思维方法中。
5、“用倒数计算,如A÷B=A×1/B”,渗透“转化”的思维方法。
6.《简单计算1/2+1/4+1/8+1/16+1/32+1/64+1/128=?》 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7、“算平均数”渗透在“统计学”的思维方法中。
8、“解方程”渗透了“代入”的思维方法。
9、《乘法分配律的推导与应用》渗透了“数学模型”的思维方法。
10、“加减乘除”渗透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
…
简要分析:计算器只能将计算结果呈现给学生。 上面列出的一些计算包含了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是计算器无法替代的。
(二)计算器的合理使用
小学是孩子们学习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数学技能的地方。 早些时候,店主算术是一个合适的目标,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不仅仅意味着算术。 现在,情况不是这样的。 计算器完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算术题,就像爱与恨构成了古希腊戏剧,真善美与功德利用支配着数学的研究。 它们共同决定什么才算是数学能力,即数学教育的目标。
合理使用计算器是数字概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们应该在他们的学业中使用计算器,就像成年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使用计算器一样。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应该学会什么时候使用它们,什么时候不使用它们。 他们必须从使用计算器的经验中学习何时估算,何时寻求准确答案,如何估算答案以判断计算器答案的合理性,以及在手边没有笔或计算器时用脑力解决问题。 单题。 盲目使用计算器与盲目使用纸张一样糟糕,但明智地使用计算器可以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培养真实、有效的数字概念。
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从理论角度认识和理解基础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厘清“基础计算”与“计算器”的关系,把计算器作为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手段探究计算规律,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器,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
【案例】《用计算器探索产品变化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乘积。
问:这个乘法口诀中的36和30叫什么? 1080又叫什么?
猜想:如果其中一个因素保持不变,另一个因素乘以一个数,所得产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猜猜吗?
展示:
因素
因素
产品
36
30
1080
36
30×2
36
30×10
36×8
30
36×100
30
2、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我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果一个因素不变,乘以另一个因素,得到的乘积等于原乘积乘以数。 (板书)
3. 用计算器计算结果,验证你的猜想。
简要分析:用计算器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规律,直接提出乘法计算中可能存在的规律。
2. 创新传统,巧妙融合——教材解读——计算机教学走向以生为本
(1) 两种模式的关系:
新旧型号之间没有冲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算术、掌握算法; 旧模式更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如果用古代兵器来形容两者的关系,我觉得这两种模式并不是“矛”和“盾”,而是相反的。 它们应该是计算教学的“双刃剑”,就像汽车轮子的两种模型一样,就像鸟的翅膀一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 实践层面如何做:
1、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思维形象化,最好采用情景介绍。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更长,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知识基础。 他们可以使用更多的知识迁移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知识体系。
2.考虑知识本身
对于学生先前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即上位知识)的学习,可多采用情境法。 如果仔细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科学计算器怎么调整为小数模式,不难发现自然数的计算是基础。 在自然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计算中,是以两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 数字。 回过头来看,20以内自然数的加减法,表格中的乘除法,特别重要。 它们是数字计算的核心内容。 里面进位加法的核心内容是“9的加法”的计算。 这里所说的“核心知识”就是“优势知识”。 “9加几”的教学应采用情境法。
“迁移法”可用于后续知识(即从属知识)的学习,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等。
3、有效整合
当然,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孜孜不倦探索的课题。 直到现在,一线教师依然乐此不疲。 毕竟,生动的情境确实可以弥补枯燥的计算学习,但扎实的计算技能是可以习得的。 它不能是肤浅的。 温习实践是计算教学的光荣传统,我们不能丢。 因此,计算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两种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必须在儿童和计算机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多么美丽的彩虹桥。
【案例】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五入法测试业务)》
是在开课时复习整十除三位数,还是先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引入新课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本课程教材创设了教学情境,将教学引入情境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想了想,觉得“两位数除以三位数”是建立在“整数除以三位数”的基础上的。 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出发,要安排适当的复习铺垫。 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安排:“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第一个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情况,除数是整数十,现在老师考你们。” “ 马上出几道除数为整数十的除法题,让学生算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介绍问题情况。
优点:一是突出数学内容科学计算器怎么调整为小数模式,教学连贯紧凑; 二是便于查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为新课程的教学扫清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情境设计,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总是为情境开路。 进入新知识教学时,再次呈现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复习铺垫与情境创设有效结合,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3、关注过程,追根溯源——理清理论——着力巩固核心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理”指的是原理、原理、计算。 “理”是法的基础和灵魂。 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表现为方法上的错误。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启后,又要启迪未来,否则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和理解的深度。 因此,教师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组织、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满足后续学习的需要。
【案例】《小数的加减法》
老师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数对齐)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小数与同一个数对齐?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体会:有多少个10、多少个1、多少个0.1、多少个0.01实际对齐同一个数等对应加减法。 如果不是同一个计数单位,则不能直接加减。 这样的理解不仅加深了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后面学习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需要转化为分数加减法具有相同的分母)。
简要分析:“算法”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因此,理解和掌握计算中核心知识的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4、有效的训练、拓展和延伸——强化技能——机智敏捷地解决问题
前苏联数学家奥加内先说:“必须强调的是,许多习题具有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潜力。” 目前,我们的习题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题目上,照本宣科。 在举一反三、适度拓展的基础上,在充分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习题的丰富内涵,有度、有机、有效地运用习题,用好习题,用好用好习题,让学生建构更灵活、更广阔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1)扩大练习宽度
【案例】四年级第2册《练习七》
在教授这组习题时,我对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并不满意。 而是在每道题的结果出来之后,问:“你觉得呢?” 思想的火花。 对于14×15=210这道题,不同层次的同学表达了不同的方法。
1.使用垂直计算。
班里有2个同学用这个方法来做。 这两名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被归类为后进生。 他们的思维更直观。
是的,这道题是孤立的,砍掉了题组练习的本义。
2、简单计算
14×15=7×(2×15)=7×30=210
班里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做的,她也是一个数学经常拿满分的女同学。 显然,她并没有注意到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联系。
3.利用乘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因为14×3=42,14×15中第一个因数14同上式,另一个因数15是3的5倍,利用“乘积变化定律”可以用42×5得到210 , 所以 14×15=210。
这是老师要的最好的算法,全班44个同学都做到了。
反思:我问同学们,这个问题组练习是在我们学到什么知识之后出现的,编者的用意是什么? 如果用竖式计算的话,三年级应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使用简单的计算,应该在学习了简单的计算方法之后出现。 如果用乘法分配律,应该出现在第七单元。 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羊毛布? 这一系列的反问让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编者的用意,明白了题组训练的初衷,进而自觉地采用“品变规律”来解决问题。 当然,这三种不同的声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复习其他的计算知识,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乘积变化规律”在比较中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拓展实践深度
【案例】《乘法分配律》
1、根据运算规律,在( )中填入适当的数字。
①(10+7)×6=( )×6+7×( )
②8×(125+9)=( )×125+( )×9
③7×48+7×52=( )×(48+52)
2. (1) 34×10+27×10+39×10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吗?
(2) 24×8—4×8=(24—4)×8?
3.聪明的小法官:判断乘法分配律是否适用于以下问题
(1) 125×16=125×8×2 ( )
(2) (200+2)×35=200×35+2 ( )
(3) 104×66=(100+4)×66=100×66+4×66 ( )
(4) 305×32=(300+5)×32=305×32 ( )
(5) 176×36+36×24=36×(176+24) ( )
(6) 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
(7) (400—6)×13=400×13—6×13 ( )
(8) 9×(a—b)=9×a—9×b ( )
(9) Love × (Number + Learning) = Love × Number + Love × Learning ( )
4. Use the simpl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8+4)×25 34×72+34×28
103×56 98×25
Brief analysis: from the prototype of the basic multiplication distributive law in the example (a+b)×c=a×c+b×c gradually expanded to (a-b)×c=a×c-b×c, from left to right From right to left variable exercises, close to splitting hundreds and then simplifying the calculations and other exercises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ve law of multiplication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ve law of multiplication.
5. Find another way to cultivate habits—self-awareness and growth—emotional wisdom and harmonious symbiosis
As th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develop a good habit after accumulating one thousand and accumulating ten thousand." The famous educator Ye Shengtao pointed out: "What is education? In a word, it is the cultivation of habits." The quality of computing habits directly affects whether students calculate precise. In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e have found that many students often make mistakes in calc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alculation theory and mastering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they will mak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 The reason, the author thinks, is mainly Because there is no good computing habit,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computing habits.
(1) Four-step method
Cultivat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mputing habits may start with "one look, two thoughts, three calculations, and four checks". 1. The habit of proofreading. All calculations must be copied, a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roofread everything they copy, so that they are not missed. 2. The habit of reviewing questions. This is the premise of correct and rapid calculation. 3. Develop the habit of careful calculation and standard writing. It is required to write according to the format, the handwriting is correct, not scribbled, not altered, not pasted, and keep the work neat and beautiful. 4. Develop the habit of estimating and checking calculations.
(2) Wrong question set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computing habits, the wrong question collection advocated by our school is of great help in this regard. Engels had this theory: "No matter where you learn from, you can't learn as quickly as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own mistakes." We require every student to register in his or her own mistakes in daily exercises and homework. on the set of wrong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we found that the mistakes made by each class of students are surprisingly similar when they are learning the same teaching content. And each class of teachers only corrects these mistakes made by students in a timely manner, lack of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resulting in these mistakes continuing year after year,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done a lot of useless work. Therefore, our teachers should also have a "Mathematics Error Collection", so that with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ast, we can avoid detours in future teaching. It can be said to be "the clever use of wrong question sets, to inspire thinking with mistakes, and to make mistakes from mistakes".
Student's wrong question set Teacher's wrong question set
(3) Drafts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草稿非常的凌乱,毫无规则,有的甚至把手,桌面等等当成了草稿本,如在开始学习四则运算时通常我们要求都是递等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竖式也打在递等式下面,以便了解学生哪些计算写了竖式,从而进行有效指导。平时我们还在测验中对试卷的卷面与草稿的书写进行评分。我们常常给卷面评分,往往忽略给学生的草稿评分,其实草稿才是计算结果的源头,所以大家不妨给学生的草稿本来打打分,组织一些优秀学生的草稿本展示等活动,抓实了学生计算的源头,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提升学生的计算素养。
结语
新修订的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让计算教学重回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靠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践行,我们应重新赋予计算教学应有的魅力,让孩子们在计算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思维的提升。
【参考】
⑴ National Counci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Mathematics Education" [M].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4.
⑵ National Counci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American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M].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10.
⑶ Zheng Yux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10.
⑷Xu Bin. "The ability of oral arithmetic that can no longer decline" [J]. Jiangsu Education, No. 1, 2010.